新時期下我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創新高等院校的辦學規模也在不斷的擴大。為了有效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質量,必須深化教育改革,加強學生人文素質培育,有助于學生全方位發展,這也是我國高校教育的重要發展內容。素質教育首先要重視德育教育,學生喜歡的德育教育應當付諸于實踐活動中,所以本文以藝術素質教育為中心,簡要分析如何對學生展開綜合素質教育,切實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教育行為,提高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水平。
高校藝術教育的目的在于開發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綜合素養,使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的多元化發展需求,所以高校藝術教育必須滿足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正確認識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間的關系,在藝術教育過程中有效的滲透。
當前我國不斷發展創新,科學技術也在日新月異的進步,國際間的競爭也更加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將我國建設成發達國家,最重要的舉措就是培養人才。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高校必須緊密結合社會的多元化發展需求,以及我國的發展國情,培育出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素質教育理念也引起了教育學界的廣泛重視,由于應試教育困擾仍在所以學生在中小學與高中階段受到升學壓力,難以真正的發揮自己的特長與內在潛質。只有在升入大學后才能夠享受素質教育的多元化內容,學生才能夠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形式。充分開展素質教育也等同于重視學生的特長,挖掘學生的潛質,素質教育,也為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打下了夯實的基礎,藝術教育也能夠有效的開展,所以通過加強素質教育,切實提高學生對于藝術知識的理解和認知,也是實施藝術教育的重要環節。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進行藝術教育管理,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學生也能夠自主的展示思維與想法,從而創新化發展。
藝術教育是人文教育中的重要組成內容,藝術經驗能夠豐富學生的思想體驗,有助于抒發人性中深層次的情感。藝術與文化有效融合,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切實增強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藝術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終身性教育,能夠伴隨學生的一生發展。藝術教育與其他的知識性教育有所不同,藝術教育是源于心靈的教育,例如學習鋼琴與舞蹈、書法等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學生性情。例如老年人學習藝術,則是愉悅身心,能夠感受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藝術教育是終身教育,也是心靈教育,能夠伴隨學生的發展,而不斷的進步。
生動趣味的文藝活動能夠對學生進行鮮活的思想道德教育,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以及靈魂,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堅定學生的發展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例如播放邊疆地區慰問演出與抗震救災義演活動等,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每一場活動都能夠展開精彩的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感受到艱苦奮斗、堅韌不拔、勇于攀登的吃苦精神,也是當前大學生應當具備的心理素質。
高校綜合素質教育過程中,教師通常忽略學生的特長與能力方面,培養以及人文關懷,在教學時,教師必須充分重視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團結協作意識。能夠通過正確的引導與幫助,使學生能夠樹立樂觀積極的心態,勇敢的面對挫折。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競爭力也逐漸加大,學生的心理壓力不斷增加,出現各類心理問題的學生數量也在逐漸上升,大學生群體出現郁悶、憂郁、焦慮等眾多心理問題。藝術能夠陶冶性情,凈化心靈,開展豐富多樣的藝術教育活動,有助于釋放學生的壓力,調整心態。所以在高校藝術教育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提高自己的藝術鑒賞水平,在小組之間進行人際關系交流,能夠掌握談話技巧,形成和諧的氛圍,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與團隊合作精神。
高校審美教育過程中必須充分重視藝術教育的作用,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教師通過有效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審美欲望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價值觀念,使學生達到完美的崇高境界。
姚俊甫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設立了合唱團與舞蹈團、話劇團與軍樂團等一系列藝術團體,校園文化活動也是極為豐富。通過開展藝術教育,有效落實綜合素質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專業化水平也能夠豐富學生的思想認知,學生精神層面得到愉悅與滋養,也提高了鑒賞美創造美的水平,有助于學生全方位發展。
姚俊甫:著名國畫家、書法家、學者。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獲藝術學碩士學位,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研究所博士班訪問學者,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文學碩士,陜西文聯傳統文化研究協會常任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任教于西安美術學院。姚俊甫師承于歐豪年、劉文西、李奇茂、常道諸位老先生。
(新媒體責編:shang080503)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