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互聯網道路客運平臺巴士管家迎來了三周歲生日。作為最先一批融合互聯網技術將汽車票網絡化的汽車票務平臺,巴士管家已經從單一的聯網售票業務,成長為涵蓋汽車票、火車票、城際定制出行、陸空聯運、公鐵聯程、校園巴士、網約車、運游結合等多元化業務場景的一站式出行平臺。
三年來,巴士管家始終堅持著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從聯網售票到定制出行再到如今一站式聯程運輸戰略的業務布局,從基礎功能操作到每一步交互體驗的迭代,從APP端到輕應用親民化的小程序開發,在一步步實現從0到1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一個致力于改變傳統客運經濟形態,堅持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出行“管家”,正在引領行業走向創新升級。
聚焦行業痛點,加速客企戰略性轉型
傳統客運,早在互聯網尚未染指前,從最基礎的售票業務開始,都處于各省各客運站點窗口獨立售票的狀態,票務信息封閉。這為旅客的出行以及整個行業的體系化發展造成了嚴重障礙。2015年,巴士管家率先從這一基礎性痛點著手,搭建巴士管家聯網售票平臺,不到半年時間,即完成了江蘇全省地級市覆蓋,并以此為據點,向長三角、華東地區以及整個沿海城市全面拓展,完成了全國70%以上省份的互聯互通,實現了票務數據的實時共享,為旅客出行提供了極大便利。
彼時,也正值網約車這種新經濟模式快速發展階段,加之軌道交通網絡的逐步完善,傳統客運企業面臨著空前挑戰。近年來,公路客運需求下降,據統計,從2013年到2016年,公路客運量減少了29.15億人次。但是,公路運輸作為兜底運輸的保障型服務,其實際需求總量卻遠遠超過鐵路、民航等出行方式。傳統客運企業亟需一場互聯網的洗禮,在思維、運營、體驗等層面上進行創新融合。
有著江蘇大運及同程旅游雙重基因的巴士管家團隊,深知行業痛點,在助力傳統客企轉型上具備先天優勢。在聯網售票基礎上,巴士管家聯合省內外客企,將客運資源整合到統一平臺,為客企與旅客鏈接建立了紐帶。以鏈接為核心,巴士管家團隊根據旅客實際需求出發,快速優化迭代,于2015年年底率先上線“定制客運”板塊,陸續開展城際拼車、城際快線、定制包車等定制運輸服務。截止目前,定制客運業務保持以平均每月120%的速度快速增長。定制客運開啟了傳統客運新經濟形態,打破了長期以來班線固定、車型單一、站點唯一等傳統經營模式對客企發展的桎梏,并為客企拓展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持。
在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過程中,傳統客運實現了各環節的流程再造,用互聯網思維重塑了管理新模式,完成了從頂層設計到落地實踐的轉型升級。
圍繞消費升級,打造一站式品質出行平臺
巴士管家深挖行業痛點助力客企轉型的過程,也是一步步優化用戶體驗的過程。從傳統45~57座大巴、33座中巴到5座轎車、7座高端商務車,以站點為主到沿途多點上下車的“城際快線”、門到門的“城際拼車”,定制客運將大車小型化,線路根據旅客需求進行靈活調整,極大提升了旅客出行便捷度和滿意度,為旅客創造了極佳的出行體驗。
而隨著消費升級的持續深入,旅客對于出行速度和舒適度的要求也在不斷升級。順著城際定制出行模式的思路,巴士管家進一步圍繞車站、機場等交通樞紐打造場景用車,提供門到門機場接送、火車站接送服務,形成集陸空聯運、公鐵聯程一體化的一站式聯程運輸服務平臺。用戶通過巴士管家即可享受各種交通方式之間的聯程體驗,無縫銜接用戶出行,讓旅客接駁換乘更便捷。
當下,滴滴順風車安全問題使社會陷入了網約車恐慌,巴士管家在客企方篩選上卻始終有著自己的一套準入機制。包含所有的合作企業均為資質完備的專業客運企業,辦理道路運輸證,從業人員持有從業資質證,繳納營運保險等,并為車輛配備手持安檢儀、安裝4G動態監控等安全設備,從各個維度上將互聯網出行平臺的安全隱患屏蔽在外。2018年3月28日,巴士管家獲得了蘇州市《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許可證》,成為江蘇省首家全國性網約車平臺,具備了全國線上網約車服務資格,這無疑是對巴士管家整體運營服務的極大肯定。
在幾年前,或許很難想象傳統客運能給旅客帶來如此高品質的出行體驗。如今,舒服、便捷、安全的一站式品質出行平臺已經成為了互聯網客運新經濟的時代標簽。
挖掘出行大數據,輔助交管客企科學規劃
解決痛點,優化體驗,巴士管家團隊用互聯網賦能讓大眾重拾了對道路客運的信任度,積極響應了交通運輸部關于深化改革加快推進道路客運轉型升級的號召。
同時,在創新道路運輸市場監管方式和客運企業數據化運營上也開辟了一條新思路。云計算大數據時代,用戶的每一步操作都會形成一條條行為軌跡。 巴士管家后臺、用戶端、司機端、商戶后臺,各個系統模塊共同構成了巴士管家整個大出行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沉淀著用戶海量出行數據,通過搭建專業的數據分析平臺,建立數據模型,對車輛、人員等數據進行深度分析處理,為交通管理部門和客運企業在進行線路規劃、高峰流量預測、管理決策等提供了輔助性數據支持。
巴士管家用自己三年的行業實踐詮釋了三生萬物之道,空杯歸零,重新出發,期待看到有更多致力于創新客運市場的產品能共同為行業轉型賦能。
(新媒體責編:shang080503)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