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于“傳統手工藝”都擁有一定的認知。但殊不知這個行業,其實未來的發展已是岌岌可危。
據《中國傳統手工現狀調查》,我國86%的傳統手工從業者分布在農村或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其中近70%的人年收入在2萬元以下(月均不足1700元)、近60%尚未找到繼承人、近70%受訪者對傳統手工的學習意愿不高——本就需要技術與心態沉淀的行業,在如此的背景下,年輕人就更不愛學了,寧愿出去打短工,能更快更直接獲得酬勞。
傳承制度封閉,后繼無人
“在國內,某些手工藝傳承制度比較封閉,導致后繼無人”。 某些國內的手工藝大師,有著超凡脫俗的技藝與秘方,但哪怕眼看著手藝即將失傳,還死板地遵循祖訓堅持傳男不傳女 。別說女性旁親,甚至是他們的女兒,也只能眼看著家族手藝而不得傳承。
傳統手工藝品的脫節
不但內部傳承制度封閉,在外界情況也非常不樂觀。在制造業非常發達的中國,人們在大街小巷都能發現大同小異的“手工藝品”或主打著“傳統食品”旗號的商品。尤其在繁華的各個旅游區、商業街,同質化特別嚴重,多數為小工廠或家庭式流線型產物,只為快速牟利,粗制濫造、質量不過關都是常見的事。
回到日常生活,其實大多數群眾(尤其是年輕人),對傳統的東西并不關心。傳統工藝品的價值,是在某個生活場景或文化空間里去體現的,一旦與現代生活直接脫節,就會掩蓋其魅力,與這個日趨浮躁、急功近利的社會,漸行漸遠。
傳統手工藝食品的危機
國人講求“民以食為天”,相對傳統工藝品,較好傳承的是傳統食品。但傳統食品行業亦同樣存在重大的問題:
1、有“匠心”的傳統手藝人越來越少,后繼無人;2、大部分食品制造業只講求效率與經濟效益,流水線大量生產,質量參差不齊;3、市面上的傳統大品牌僅存無幾,但多年來并無長進,口味單一,品牌老化現象日漸明顯;4、源自國外食品或吃法的沖擊。現代年輕人開始崇尚更新奇的口味、更精致的外觀或包裝……
若按此趨勢,無論傳統工藝品或是傳統食品,可能將會逐漸失去其本來風貌,落得個空有名號、有型無實的下場。
點心郎創始人陳紀華:讓現代人真正喜歡吃,才是最大的保護
有句名言是“一門手藝的消亡就代表著一個小型博物館的消失”。正是如此,我們失去的不僅僅只是個名詞或實物,更是一套工具、匠藝、心法,整個系統都沒有了!
點心郎創始人陳紀華先生堅信,拯救傳統手藝人難處不是在于認知,而是在于其代表的產品與現代生活的脫節,“只要有了交易,產生利潤,匠人才可以養活自己和家人。有了足夠的尊嚴和體面,手藝就有傳承下去的可能。”
那么,傳統手工藝何去何從?點心郎的答案是:“以繼承傳統為基礎,以產品買賣融入社會;讓現代人更愿意吃、更喜歡吃,在商品流通過程中,自然就能得到保護,還能得到長足發展。”
“傳統+創新”的新興品牌,或是一條出路
以傳統食品為例。除了已有名氣但一成不變的老字號,或街頭巷尾小有名氣的家庭作坊——需要支持及值得期待的,也許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仍然堅持初心,不斷謀求出路的新興品牌。
通過繼承手工藝的傳統做法,而又不斷創新改造,使得經典產品以更好的面貌出現;在獲得大眾喜愛的同時,還加強了消費者對“手工藝精品”的認知,或能帶動一股風潮?
l 【軒媽】: 主營蛋黃酥。選材用心,口感獨特,包裝設計也符合當代年輕人及兒童審美。創始人是一位母親,期望將媽媽對孩子的愛,賦予在產品上,希望讓人在品嘗中能感受到“愛的味道”。
l 【點心郎】:主營傳統點心:老婆餅、芙蓉酥、糯米雞等。創始人是連鎖餐飲店老板,同時也是手藝人,對美食有著最高信仰。其將傳統食品改造后,摒除了諸多缺陷,而口感達到新巔峰,值得一嘗。
l 【刺猬阿甘】:主營各式烘焙食品。其創造了可愛的刺猬形象,在鋪設傳統產品的同時,不斷推陳出新,構建活躍的品牌形象,深得年輕人喜愛,是現今烘焙品類發展最快的品牌。
(新媒體責編:shang080503)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