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選擇種植艾草,是希望能在農村種植高收益產品,通過前期實踐把經驗摸索出來也讓農民少走彎路.....”8月11日,在明光亞龍灣艾草種植基地里,李純渠正向鳳觀明光全媒體行一行介紹著當地艾草種植產業的發展情況。
李純渠介紹亞龍灣艾草種植基地
地處皖東北的明光,這方歷史文化厚重的土地上,也有著農民精神物質貧困的鄉愁。鳳凰網安徽從明光市扶貧辦了解到,2014年,明光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986戶19400人、12個貧困村,貧困發生率3.97%。為使廣大貧困戶走出困境,脫貧攻堅戰在這里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明光市印發的《2018年全市脫貧攻堅工作要點》通知顯示,2018年明光市目標任務是實現3個貧困村出列,3418名貧困人口脫貧。
四大特色城市產業名片 助力打造脫貧攻堅的明光樣本
那么,如何打贏打好這場脫貧攻堅“翻身仗”,確保2018年重返全省先進行列呢?鳳凰網安徽在此次鳳觀明光全媒體行過程中采訪了明光市扶貧辦公室副主任科員馮德斌。馮德斌表示,明光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著力打造了“明光綠豆”、“艾草”、“甜葉菊”、“稻蝦輪作”等自身四大特色城市產業名片,大力推廣“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推動產業扶貧項目長期有效、實現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鳳凰網安徽采訪明光市扶貧辦副主任科員馮德斌
談及未來如何繼續深耕產業扶貧,馮德斌表示,首先要繼續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采取“公司+農戶+基地”的形式,推動扶貧產業的發展。其次是對產業進行深加工,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比如說在艾草方面,我們目前只銷 售艾葉,下一步將投入更多精力在艾草深加工上,拓展艾草飾品和化妝品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產品,來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推動扶貧事業的發展。
根據明光市印發的《2018年全市脫貧攻堅工作要點》要求,到2018年底,每個貧困村建成1個特色種養業扶貧基地,每個貧困村至少建立或引進1個農民合作社,每個省級以上龍頭涉農企業至少帶動1個貧困村,2018年3個貧困村達到“一村一品”專業村標準。產業扶貧覆蓋率達到70%以上,其中2018年預脫貧戶戶戶有產業項目支撐。完成9個貧困村、11個貧困人口較多的非貧困村產業項目建設。
信息化帶動農業 現代化實現科技增收
如今,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信息化的支撐。“智慧農業項目能夠加快推動橋頭鎮漢塘村的農業信息化,提高農業管理水平,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搭建橋梁,提升消費信心的要求,幫助漢塘村民解放思想、改變觀念,利用現代技術實現增產增收,實現貧困人口脫貧、貧困村出列......”漢塘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副隊長姚剛向全媒體行一行介紹著智慧農業為當地脫貧帶來的貢獻。
漢塘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副隊長姚剛向全媒體行一行介紹智慧農業
據了解,目前該村尚屬貧困的有15戶39人,脫貧任務艱巨。如何讓當地貧困人口有效脫貧,漢塘村找到了自己的路徑。隨著智慧農業在當地的開展,實現脫貧已經不再是夢想。查永化,漢塘村村民,稻蝦連作養殖脫貧致富帶頭人,漢塘村智慧農業技術服務推廣平臺受惠者。據查永化說,他已承包50畝稻蝦連作養殖基地,流轉三戶村民土地,其中有貧困戶聶鳳同一畝多地。每畝流轉金五六百元,這樣既解決聶風同勞力不足問題,也為他實現了創收,明年將再擴大養殖面積。
目前,智慧農業在當地的開展已逐漸趨于系統化,多媒體系統、稻蝦連作物聯網系統、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益農信息社建設等。據姚剛介紹,以上每一個系統都是獨立的,可單獨運行,又可以組成大的系統平臺。如今,以安徽永言水產(集團)有限公司為龍頭開展稻蝦輪作,帶動明光50戶貧困戶就業發展,戶均增收5000余元。
漢塘村稻蝦輪作
此外,近年來,明光市突出龍頭企業帶動,延伸特色產業鏈條,多渠道帶動貧困戶就業和發展特色種養殖業。以明龍酒業為龍頭,以貧困戶為重點,延伸綠豆產業鏈,全市建立明綠基地2500畝,帶動貧困戶增收30多萬元。安徽清山艾制品公司和安徽皖艾農業科技公司發展艾草專業合作社9家,預計帶動貧困戶增收200萬元。以明光市飛蓮甜葉菊合作社為龍頭,帶動276戶貧困戶種植甜葉菊,預計增收100萬元。
(新媒體責編:shang080503)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