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技支撐交通廊道建設科考車隊今天從成都出發
6月21日消息(記者黃光輝)由中國科學院科學家和中央主要媒體記者組成的中科院科技支撐交通廊道建設科考車隊20日從成都出發。在接下來的10天約2300公里的行程中,科考車隊將重點考察日地溝泥石流、旺北村滑坡、米堆溝冰湖潰決泥石流、古鄉溝冰水泥石流、易貢滑坡堰塞湖災害鏈、川藏鐵路典型路段山地災害分布及危險性情況。
川藏交通廊道涵括了川藏公路、川藏鐵路(在建)、川藏高速公路(規劃)、輸油管線、電力設施等重要線型基礎設施,是連通內地至西南邊陲的重要陸路交通集合。新建川藏鐵路位于我國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區境內。線路起于四川省成都市,經彭山、蒲江、名山、雅安、天全后穿越二郎山進入甘孜藏族自治州,經瀘定、康定、雅江、理塘、巴塘或白玉后跨金沙江,進入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境內,經昌都、邦達、八宿后進入林芝地區,經波密、林芝、米林、郎縣后進入山南地區,經加查、桑日、乃東、扎囊、貢嘎后至終點拉薩市。全線運營長度約 1850km,建筑長度約1744km.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文安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川藏交通廊道地處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碰撞抬升形成的青藏高原東南部,橫跨14條大江大河、21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地域遼闊,沿線山地災害極為活躍,上述重大工程穿越可能加劇山地災害風險,并威脅工程自身安全。川藏交通廊道具有“顯著的地形高差”、“強烈的板塊活動”、“頻發的山地災害”和“敏感的生態環境”四大環境特征,因此山地災害是擬建川藏鐵路和高速公路建設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
成都山地所以“認知山地科學規律,服務國家持續發展”為戰略目標,其基本定位是以山地災害、山地環境和山區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研究領域,致力于為“增強我國防御山地災害能力、保障山區生態安全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在19日的媒體見面會上,崔鵬院士介紹了“一帶一路”國際綜合減災計劃、陳曉清副所長介紹科研工作及在川藏交通廊道的歷史貢獻游勇研究員介紹在川藏鐵路、川藏高速公路選線中開展的減災工作。
作為西藏及沿線地區連接長三角、珠三角兩大經濟圈的便捷通道,川藏交通廊道經成都,可進一步加強西藏與中、東部發達地區的聯系,同時也為區域間經濟互補、資源共享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支撐,將極大地促進四川、西藏地區的對外開放,并促進中國-南亞陸路經貿通道的構建。
川藏交通廊道的建設具有多重重要意義:一是對藏區經濟社會、政治、人文等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二是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川藏交通廊道的建設,既可保證藏區的生活生產物資供應與商品貿易,又可促進沿線特色產業發展和特色產品的輸出,可以說,川藏交通廊道既是產品和人員的運輸線,也是經濟建設的發展線。三是生命通道。自雅安往西,多位于亞歐大陸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接地帶,地質結構發育充分,地形高差大,高山峽谷眾多,是我國主要地震帶聚集區,加上崩塌、滑坡、泥石流、冰崩雪崩等山地災害頻發,川藏交通廊道承擔了平時商貿能源運輸和災時應急救援的重要作用。四是國防安全保障。西藏地處我國西南邊陲,與南亞多個國家接壤,是我國重要的國防要塞,川藏交通廊道的通暢與我國西南國防安全關系緊密。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