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市交警支隊以信息化、智能化建設為契機,主動作為,探索出一條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工作的創新之路。
科技強警,強化技術支撐力
面對所轄地區日益復雜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新壓力,交警支隊依托科技努力探索構建高速交管新模式,自主研發“高速公路交警智慧管理指揮系統”。歷時一年,共設計建成高空視頻21套、低空視頻36套、卡口141套、應急車道抓拍6套、固定測速15套、移動執法6套、道口攔截系統129套、氣象監測點16處、無人機1架、執法站6處、分控指揮中心6個,智慧高速交通管理信息化網絡初步形成。
一是不斷完善系統功能。通過前端智能設備、后臺智慧系統的結合,實現了實時監測、綜合執法、指揮調度、分析研判、信息服務等功能的自動化、智慧化;海量的警情信息在工作人員進行必要的干預后,通過智慧系統實現了自動識別,自主處置。二是充分滿足平臺需求。采取后臺計算、智慧處置的方式,除了交警自主建設的信息化設備,其他各類前端設備只要符合系統技術參數需要,都可以接入智慧平臺;未來的設備升級、建設增容,只要網絡系統符合智慧平臺的需求,即可實現“即插即用”。三是注重發揮實戰效能。精心制定貼近實戰的建設方案,包括設計了“高低搭配”方案,即高空視頻主要用于整體態勢掌握,低空視頻主要用于細節發現,卡口、氣象設備主要用于事件報警和情況記錄;同時以自動化違法抓拍為突破口,提高基層單位應用的主動性,逐步將功能拓展到視頻編組巡邏、路面事件自動報警、綜合研判、指揮調度等方面,直至實現智慧管理全覆蓋。
實戰鑄警,提升警務戰斗力
市交警支隊高度重視警務實戰化建設,重點推進高速警務實戰化機制改革創新,提升高速管理實戰化水平。
首先,健全應急響應機制。結合轄區實際、廣泛調查研究,先后制定了《霧霾天氣應急響應預案》《冰雪天氣應急響應預案》等一系列可操作性的預案。自發布以來,共依據預案成功調度30余次,均順利完成惡劣天氣保障任務。其次,創新警務實戰方法。采取一線高速交警實戰為主,在業務部門指導下,不斷優化創新方法。如,開展經常性服務區導流糾違工作,將服務區建設成為臨時主線站,提高過境車輛檢查力度;結合緝查布控系統的使用,提升主線執法站查處的針對性、實時性,實現精準打擊。三是強化“一路三方”工作。定期召開“路警企聯席會議”,做到會前交換議題,會中共同磋商,會后達成共識。經過交管部門大力推動和反復協商,轄區內各收費站點初步實現了對貨運車輛的源頭管控。同時高速管理中心通過對清障施救、事故救援單位進行統一招標,實行量化考核、施救過程監督,基本實現了社會化、規范化管理。
近年來,高速業主方共整改隱患180余處,增設爆閃警示裝置60余處,更新粘貼道路反光輪廓標貼道路上下行共160余公里,有效提升了道路安全性能。
崗位興警,深化組織內驅力
市交警支隊優化高速交警隊伍警力配置,特別是在組織建設方面不斷推陳出新,逐步形成了 “老中青”三結合的合理模式。一是實行高速崗位任職機制。規定交警大隊主要領導必須有高速大隊任職經歷,新提拔的大隊主要領導原則上到高速大隊任職;主動申請到高速大隊的大中隊干部,同等情況下優先考慮提拔使用。二是注入新鮮血液,實行高速崗位鍛煉機制。規定新調入民警,原則上先到高速公路崗位鍛煉,再行輪轉到其他崗位,確保高速交警隊伍保持流動。三是實行高速崗位輪換機制。廣泛征求民警意見,將市區崗位經驗豐富的老民警,輪換至高速崗位,通過利用其經驗優勢,充分發揮其骨干帶頭作用,著力做好“傳幫帶”工作。近年來,通過輪崗選拔高速大隊主要領導6人,優先選拔高速大隊副大隊長5人,17名基層民警通過競爭上崗選拔到高速中隊干部崗位;另外向高速交警大隊輸入新招錄民警、調入民警37名;還有46名民警通過崗位輪換至高速公路崗位。
從優待警,增強隊伍向心力
眾所周知,警務保障也是戰斗力,由此市交警支隊將確保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保障擺在重要位置,一方面,以“五有保障”為契機,以高速交警四大隊為試點單位,建成了標準化的食堂、浴室、健身房、洗衣房,以及兩人一間的備勤室,并同步建設高標準的執法辦案場所和分控指揮中心,改善了生活條件,優化了工作環境。目前,各高速大隊也已按照試點標準開展全方位營房建設。另一方面,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協調相關部門,爭取理解與支持,增購一批高性能警用車輛,按照標準配足配齊必要的警械、執法記錄儀等警用防護裝備,并對裝備使用情況進行定期檢查,補缺補漏。無論是新增購的警用車輛,還是新發放的防護裝備,優先保障高速交警大隊使用。近3年來,市交警支隊共為高速交警大隊調撥新警用車輛22輛,為車輛配備鋼叉、盾牌等裝備24套;發放反光服230件,發光指揮棒、單警發光警示燈各230只,配備執法記錄儀230個。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