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市交警支隊邀請我市各家媒體及各界群眾50余人,先后走進市交警支隊指揮中心、車管三科、駕考中心、菏澤開發區交警大隊皇鎮中隊以及市交警支隊監察中心參觀,零距離接觸交警部門 “幕后工作”。尤其在了解市交警支隊監察中心的工作職責之后,眾人紛紛表示不再相信社會上“找交警開后門”、“駕考包過”之類的傳言了。
醉駕找“內部人”擺平?結果“內部人”被判刑
“醉酒”和“酒后”駕駛機動車的處罰有著巨大差別,因此社會上有傳言稱,只要找到交警“內部人士”,能把“醉駕”變“酒后”。而市交警支隊監察中心執法監察室的存在,使這種傳言不攻自破。
在參觀過程中,執法監察室公布的一起案件,讓參觀人員感到震撼。今年2月6日,執法監察室重點違法案件監察崗發現,某大隊查處的一起涉酒案件中,現場酒精測試儀測試駕駛人血液中酒精含量將近200mg/100ml,但最終抽血測試結果僅僅達到了飲酒后駕駛的標準,數據相差懸殊,這引起了監察人員的懷疑,遂對這起案件審核、復查。通過對執法記錄儀、辦公區監控視頻回放,發現該大隊輔警肖某在非工作時間進入物證室。
經進一步調查得知,原來肖某受了駕駛人家人所托,進入物證室,將駕駛人兒子的血樣替換了駕駛人的血樣。市交警支隊政委張俊福介紹,最終,這起案件中的駕駛人因為醉駕受到了應有的處罰,輔警肖某以及駕駛人的兒子也已被判刑。
據介紹,執法監察室是監察中心的首要部門,采用“互聯網+隊伍監察”模式,設立記錄儀應用、勤務活動、重點違法案件三個監察崗,充分利用執勤執法記錄儀、北斗定位、視頻巡查等信息化手段,不斷壓縮權力尋租空間,實現對執勤執法、案件辦理等關鍵環節的全流程、無縫隙監管。
張俊福舉例,執勤民警所使用的酒精檢測儀也帶有無線傳輸的功能,在對駕駛員進行檢查時,數據會同步傳輸到后臺,一旦有人從中作梗,監察人員就會進行追查,杜絕了人為操縱結果的可能。
科技助力,讓“車蟲證販”無立足之地
“車蟲證販”是對車管服務窗口附近進行駕駛證買分賣分等違法行為人員的形象稱呼,而監察中心服務監察室打擊“車蟲證販”的科技手段也讓參觀人員大為贊嘆。
今年4月9日,服務監察室工作人員通過視頻巡查發現,一名女子在一違法處理室多次帶領不同群眾處理交通違法,有買分賣分嫌疑。工作人員迅速啟動二級預警處置流程,固定音視頻等證據,監察中心負責人審批后,向違法處理室相關負責人推送預警。經調查,3名非法中介嫌疑人員被行政拘留。
不僅如此,服務監察室還可通過音視頻巡查、人像信息識別、異常數據核查等科技手段,建立起事前預警、事中干預、重點核查、違規問責的全流程監管體系,糾正、問責窗口工作人員服務措施不落實、履職不到位等問題。
此外,為有效防范執法過程中違法違紀問題,監察中心還研發了積分預警系統,對民警、輔警紀律作風、警容風紀執勤執法、窗口服務、記錄儀使用等15大項54小項個人考核內容、11項單位考核內容進行計分,積分預警系統會根據累積的分數,由少到多進行藍黃橙紅四級預警,既提醒個人及時規范自己的行為,又提醒單位負責人根據預警級別的不同,對存在苗頭性、傾向性的人員采取談心教育、到境界提升室學習等措施,將隊伍管理風險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沒想到交警內部有這么嚴的監管措施!在這里有那么多人在盯著民警的執法執勤行為,誰還敢徇私枉法?”一位網友在參觀完監察中心后感慨地說。
還信“包過”傳言?其實都是自己的努力
目前,社會上依然有“駕考包過”之類的傳言。而在參觀了市交警支隊車管所駕考中心后,這一傳言再次被攻破,所謂“包過”不過是不法人員的一種“套路”。
進入考場要進行人臉識別、身份證驗證,上車考試需要同樣的驗證,考場內不僅有信號屏蔽系統,還有針孔攝像頭、無線傳輸等作弊設備的監測儀器,考場內還有全方位的監控,甚至連作弊都沒有可能……
市交警支隊副支隊長龐道宏道破了其中的“玄機”。不法人員在進行“宣傳”時,往往以“打點考官”為由,向參加考試人員收取高額費用,為打消考生疑慮,往往還會做出“不過退款”的承諾。
其實,考試開始之前才會確定監考人員,每位考官所監考的考生全部是系統隨機分配,即便是不法人員想“打點”,也無從“下手”;而在考試時,考官能做的就是發出相關指令,以及提防考試車輛在考試過程中發生緊急情況時采取應急措施,考生的操作是否規范都是由系統評判,考官根本無法插手;同時,車內還有視頻監控,考官的一言一行都實時傳輸到監察中心,進一步杜絕了人為因素的可能。
而“包過”不過是不法人員的一種營銷手段。收了錢之后,考生如果未能通過考試,他們將錢退回,沒有任何損失;如果考生通過了考試,其實是考生自己平常努力練習的結果,而不法人員并未在考試過程中出過任何力,卻白白將考生所交費用賺走。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