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車保有量直逼300萬輛,交通管理面臨四大考驗東莞交警出招破解城市“堵局” 2018-12-13 我有話說(0人參與)字號減小字號增大
12月11日,來自東莞市車管所的數據顯示,東莞市機動車保有量已經達到291萬輛,很快就要突破300萬輛。如果按照每輛車車長4米計算,291萬輛機動車首尾相接長度為11600多公里,是當前東莞市公路通車里程的兩倍多。迅猛增長的機動車保有量與道路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給交通管理工作帶來了嚴峻的考驗。
交通出行與城市品質和群眾幸福感息息相關。為此,東莞市政府將改善交通出行條件作為2018年十件民生實事之一。東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等部門積極作為,創新推出多項措施,在壓減交通事故、治理擁堵保障暢通、大數據應用便民服務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考驗1
出行需求與道路擁堵矛盾加劇
應對:梳理全市擁堵節點,一對一制定疏通方案
12月7日,東莞大道與鴻福路口交會處熱鬧非凡。坐落于此處的東莞市最大的購物中心民盈·國貿城正式開業。隨后兩天恰逢周末,到民盈·國貿城吃飯、逛街、購物的市民絡繹不絕,周邊道路上的車輛川流不息,各個方向的車道上都大排長龍。
新購物中心帶來了新的繁榮,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道路擁堵,該區域的人氣指數和擁堵指數雙雙飆升。在民盈·國貿城開業三天后,東莞市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郭向陽就來到這里,帶領交警、交通等部門相關人員一同現場調研,研討治理擁堵的措施。
民盈·國貿城現象,反映出近年來東莞交通擁堵與群眾出行需求矛盾加劇的趨勢。隨著東莞市社會進步和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群眾出行需求持續增加,道路擁堵日益嚴重。面對長期存在的交通擁堵癥結以及汽車保有量將保持增長的預期,東莞要破解城市“堵局”需要花更大的力氣并進行頂層設計,整合各方資源,探索更優解決方案。為此,東莞成立市綜合交通運輸聯席會議辦公室,將治理交通擁堵工作提到一個新高度。
今年,東莞市交通聯席會議辦公室等機構編制完成《東莞市交通發展與治理規劃》,制定了近期交通治理三年行動計劃,共四大行動、二十三項具體對策措施;并系統梳理全市擁堵節點46個,創新制定一堵點一方案。
東莞市民吳先生是首批擁堵節點改造的受益者之一。每天上下班,旗峰路是他開車必經之路。9月28日早上,他驚奇地發現,原本需要30分鐘才能通過旗峰路,當天只用了14分鐘。趕到單位打開手機看新聞后,吳先生才搞明白,原來旗峰路從當天起運行東莞首條潮汐車道。
旗峰路北接莞城,南接莞長路,跨過東莞大道,是東莞市區的主干道之一,日常交通繁忙,早晚高峰期更是異常擁堵。旗峰路上車流的潮汐現象表現得非常明顯,即每天早晨進城方向車流量大,出城的車流量小;晚上則是出城方向的車流量大,進城的車流量小。經過東莞市綜合交通聯席會議的評審,東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決定從9月28日起,在旗峰路上開始試運行潮汐車道。這是東莞開通的首條潮汐車道,總長度為1400米。
“既要面對現實解決問題,又要立足長遠統籌謀劃,既要下大力氣治標,又要下大力氣治本,不斷提升國貿中心路段的交通運行管理水平。”正如郭向陽在民盈·國貿城調研時指出的一樣,東莞交警正在采取遠近結合、標本兼治的理念和方法,著力打通城市道路交通“任督二脈”。
考驗2
交通違法和交通事故易發多發
應對:推出更加嚴厲更加密集的勤務機制
2017年,東莞市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3471起,盡管事故總數、死亡人數和受傷人數同比均有所下降,但是基數仍然較大。東莞交警等部門深入分析了交通事故發生的重點時段、路段和原因發現,高溫、臺風、暴雨惡劣天氣頻發的八月、九月和每日夜間是道路交通事故的多發時段,造成人員傷亡數量較多。酒駕、超速、超載等違法行為是引發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群眾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東莞交警等部門果斷采取整治措施,從源頭壓減交通事故。
今年8月至10月,東莞市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聯席會議組織各成員單位在全市開展為期三個月的道路交通安全“夏季攻勢”專項行動。行動中,東莞交警等部門集中開展“三大整治”:集中治理公路客運、旅游客運、貨物運輸、危化品運輸以及摩托車和電動車六類重點車輛;集中治理道路安全隱患,全面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隱患;治理農村地區道路交通亂象,進一步夯實農村地區道路交通事故預防工作基礎。
隱患排查工作也全面推進。今年以來,東莞交警聯合相關部門,在全市排查出14處重點隱患路段,并作為省市兩級督辦事項加以推進,目前,已完成治理12處,剩余2處正按程序跟進治理。
為常態化嚴厲打擊酒駕醉駕毒駕等嚴重違法犯罪行為,全力預防和遏制道路交通事故,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東莞交警在今年推出了更加嚴厲更加密集的勤務機制,每周至少開展一次全市統一行動整治酒駕,并啟用了新型聯網酒精測試儀和酒精快速排查棒。截至今年10月,東莞交警部門共查處酒后駕駛4921宗、醉酒駕駛1140宗。
考驗3
每年數千起輕微交通事故如何快速處理
應對:建立警保聯動快處快賠機制
統計顯示,在每年數千起交通事故中,絕大部分是人未傷、車能動的輕微事故。按照以往的處置流程,盡管是輕微的交通事故,車主也必須撥打122報警,然后在原地等待交警,交警到場后開具《事故責任認定書》,然后事故各方車主憑《事故責任認定書》到汽修廠定損報修,同時到保險公司理賠。
近年來,東莞市機動車保有量逐年猛增,2016年突破200萬輛,2017年新增近40萬輛,本月突破290萬輛。車多事故多,但是交警部門中負責處理交通事故的民警人數仍然基本保持不變,警力不足的矛盾加劇。
必須突破以往的工作模式,才能破解警力不足的難題,才能快速處理輕微交通事故,減少因事故造成的道路擁堵和二次事故。為此,東莞交警在今年進一步創新,推出了警保聯動試點,并健全了快處快賠機制。
今年5月15日,東莞在全省率先啟動警保聯動工作試點。東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聯合東莞市保險行業協會,并協調相關保險公司,通過派遣保險引導員在重點路段主動巡查服務,高效處置路面上的交通事故。
“學院路那邊堵車,我要馬上過去。”今年5月16日7時35分,來自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東莞分公司的保險引導員馬玉龍在手機地圖上看到東莞學院路出現紅色擁堵提示,迅速判斷出步步高小學路口可能有事故發生。他立即騎車前往現場,發現有兩輛小車發生剮蹭。馬玉龍立即下車拍照,首先固定證據,然后引導兩車移至路邊,學院路雙方向交通迅速開始恢復正常。隨后,在馬玉龍的指導下,兩車車主立即在手機上使用事故e處理平臺,短短幾分鐘就完成事故處理程序。兩車車主都滿意地駕車離開現場。
12月11日上午,鳳崗鎮快處快賠服務點成立,正式對外受理“人無傷、車能動”輕微交通事故。至此,東莞市輕微道路交通事故快處快賠服務點達到19個,覆蓋東莞市區和虎門、厚街、長安、塘廈、常平、樟木頭和鳳崗等中心鎮。
考驗4
互聯網大數據如何應用到交通管理
應對:引入專業機構,強化“智慧新交管”建設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技術,搭建指揮交通管理平臺,提升交通管理的精準化、智能化水平?這是東莞交警面臨的又一大考驗。為此,繼與高德地圖達成合作關系后,東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今年又與兩家專業機構簽約,就智慧交通領域展開全面的深度合作。
今年8月10日,東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與行業領先的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簽約,就智慧交通領域展開全面的深度合作。雙方已經合作打造了東莞首個智慧交通聯合實驗室,探索基于人、車、路的綜合性解決方案。
10月10日上午,東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與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交通規劃中心”)達成戰略合作。深圳交通中心是國內資質最全、等級最高、人員規模最大、業務類別最全面的城市交通整體解決方案提供者之一。雙方簽約意味著東莞交通治堵引進“最強外援”。雙方將在交通管理政策研究、交通規劃與工程咨詢、大數據平臺研發與智慧交通建設、道路交通綜合管控、人才交流培養、專家團隊構建等六大方面進一步展開全面深度合作,強化“智慧新交管”建設,助力東莞打造交通強市。
深圳交通規劃中心擁有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專業技術水平,東莞交警直接面對一線問題,有最直接的痛感和緊迫感,兩單位開展緊密合作,將更有力地支持東莞交通治理工作開展。雙方達成合作后,將建立長遠、可持續的合作關系,發揮各自優勢,創新東莞交通管理工作,進一步提升東莞市交通發展與治理整體水平。
■專家觀點
健全城市交通綜合治理體系
形成協同共治管理格局
“隨著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機動車保有量及道路交通流急劇增加,城市緊缺的土地資源和高密度的土地利用模式,使得交通供給與交通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擁堵、停車困難等問題不斷加劇,影響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東莞市委黨校副教授劉晉飛看來,東莞現在就面臨著這樣的挑戰。
劉晉飛表示,實踐經驗證明,解決城市交通問題不是一個部門或幾個部門的業務范疇,而是需要城市人民政府綜合協同治理。當前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配套制度設計基本都已建立運行,需要進一步解決城市交通發展理念、法規標準、規劃、公交、停車設施等相對滯后等問題,主要任務是建立健全城市交通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協同共治管理格局,提升城市交通現代化治理能力水平。
劉晉飛指出,對交警部門而言,面對交通管理的新形勢、新挑戰,“互聯網+”為突破瓶頸提供了新的思路。將“互聯網+”及“開放、平等、協同、分享”的大情報、大數據應用意識和技術與傳統的交通管理業務相結合,將“數據大”轉變為“大數據”,勢必能激發出更高效、細密的管理模式。“目前,東莞交警等部門已經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接下來,應該徹底打破部門界限,實現數據的重新整合和優化,超越數據本身,通過深度挖掘和廣泛應用,助力城市交通管理進一步完善。”劉晉飛說。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