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在經五緯六路路口,紅燈時行人依然穿過馬路。 記者王汗冰 攝
近期,交警部門開展道路交通秩序百日提升行動,僅5日一天,泉城路就有20人因闖紅燈被罰“打小旗”、經十路營市街路口也有十多人被批評教育。據了解,有人臉識別功能的抓拍神器也進入最后調試階段,有望近期投入主要路口。但另一方面,也有路口信號燈設置不夠合理,行人等待好一會兒,通行時間卻僅12秒……
現場:不顧孩子拽衣袖 家長帶頭闖紅燈
5日9:24,花園路華信路路口南北向紅燈亮起,一名騎電動車的市民在機動車道闖紅燈穿了過去。有行人發現兩側的機動車離著還遠,小跑著沿斑馬線通過。東西向紅燈亮起后,因華信路較窄,一些行人和非機動車“見縫插針”闖紅燈。
行人、非機動車闖紅燈并不僅是這一個路口的現象。連日來記者在多處路口發現,有的人過路口時關注更多的是兩側有沒有車,而不是信號燈顏色;有的人有從眾心理,發現別人闖紅燈后會不自覺地跟上。
6日中午,在經四緯二路口,20分鐘內僅南北方向就至少有9名行人闖紅燈。一位母親騎電動車載著孩子在車流中快速通過路口,盡管之前孩子曾拉著媽媽的衣袖說“等等吧,老師不讓”,而這位母親仍無動于衷。一名闖紅燈的市民甚至反問記者:“這有什么大不了的?是不是太較真了?”
記者還了解到,5日一天時間,泉城路就有20名市民因為闖紅燈被歷下交警責令打小紅旗,在路口維持交通秩序。被查處的非機動車逆行、走機動車道等違法行為也有不少。在經十路營市街路口,每個早晚高峰都有交警、輔警、協勤和志愿者組成的隊伍在現場維持秩序,平均每天都有十多人被處罰。
處罰:打小旗開罰單 人臉抓拍設備還在調試
記者從交警部門了解到,目前各區都安排警力,在重要路段引導行人、非機動車按信號燈通行。可即便是有交警在場,仍有不少人闖紅燈。近期的查處過程中,交警還是以批評教育和責令打小旗協助維護秩序為主,另外也開出了部分罰單。
交警透露,上周有位騎自行車的老人,先是在輔道逆行至一處路口,然后又闖紅燈斜穿馬路。當時路上車來車往,老人騎速緩慢但鎮定自若,司機只得減速讓行。最后交警及時趕到,將老人帶到了安全區域。因老人年事已高,路口太陽直曬,交警并未讓其在路口打小旗協助維護秩序,而是通過事故案例給老人詳解闖紅燈危害。老人最后明確表示,以后不再闖紅燈。
按照相關處罰規定,行人闖紅燈要接受不少于30分鐘的學習教育,或者在路口打小旗不少于20分鐘。而在實際執法過程中,早高峰有些闖紅燈的市民是急著去趕公交上班,也有家長著急送孩子,這時不少人會主動選擇接受罰款。而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行人闖紅燈要罰款5元到50元,濟南一般罰款20元,處罰力度相當有限。
濟南交警研發的一套帶有人臉識別功能的抓拍設備,專門針對行人、非機動車闖紅燈等違法行為。一旦被抓拍,將自動識別個人身份,然后交警會通知接受處罰。拒不接受處罰的,將被通知所在工作單位或居委會,違法記錄還會被納入公安交管誠信平臺。目前,這套抓拍設備仍在經十路舜耕路口測試,實際投入使用后將推廣至市區主要路口。
不足:有路口綠燈僅12秒 正常過馬路挺吃力
交警部門的整治行動已經集中開展了一周多,從反饋的情況來看,重要路口行人闖紅燈的數量有所下降。不過,由于市區路口太多,警力有限,僅靠人工治理并不現實,運動式的整治行動也往往治標不治本。另外,道路交通設施不夠完善、信號燈不夠合理等問題,一定程度上也會推動行人、非機動車闖紅燈現象的發生。
曾有報道稱,行人等待紅燈是有忍耐極限的,歐美發達國家多為45秒至60秒,而在我國不少城市的信號燈設置中,主要考量的是機動車的通行效率,有時難免造成行人等待時間過長,或者綠燈時間過短。加上濟南即將進入炎熱多雨的夏季,而市區路口處大多沒有遮陽避雨的設施,闖紅燈還是不闖,可能會成為更多人在路口思考的問題。
6日下午,記者在日照路齊魯大道交叉口注意到,南北向行人過馬路時的綠燈只有12秒左右,有時還會受由南向東和由東向北右轉車輛的阻擋。另外,臘山河西路相對較寬,但日照路口東西向行人過馬路時,綠燈也只有23秒左右,晚幾秒過路口就會被卡在路中間。
不久前,槐蔭交警曾對轄區擁堵路段的信號燈情況作了系統摸排,確定了不少路段“小步快跑”的設置方針。據悉,經七緯十二路口原本信號燈周期為300秒,經過壓縮后改為270秒;經四緯八路口從過去的東西70秒、南北40秒改為東西45秒、南北30秒。如此一來,不但機動車通行更為順暢,行人過馬路的等待時間也變少了,闖紅燈情況也有所減少。
(新媒體責編:zs1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