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動車與駕駛人數量日益增長和道路交通資源有限的形勢下,交通管理工作的壓力與日俱增。“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單純依靠不間斷地嚴打整治難以解決問題。”4月18日,遼寧省大連市副市長、公安局局長劉樂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大連交警在交通管理工作中逐漸摸索出了一套剛柔并濟的“組合拳”。
近年來,大連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緊緊圍繞立體化防控體系建設大局,牢牢把握“壓事故、保暢通、樹形象”的核心任務。特別是2016年以來,支隊以整治為突破,以創新為主線,深度融合信息,拓展便民渠道,全力打造大連交警品牌,有力維護了全市道路交通環境整體平穩。
找準目標 拳擊要害
“如何利用有限的警力資源和道路資源來滿足群眾的道路交通需求,是解決交通管理問題的核心。”大連市公安局副局長宋偉光說,基于這種認識,“以民意為先、以問題為導向”是大連交警交通管理工作的導向。
每一次大型整治活動之前,大連交警都精心制作問卷調查表,并通過報紙、網站、微信、微博等渠道廣泛發布,讓廣大市民投票選出他們眼中的交通堵點、秩序亂點、事故危點。大連交警根據民意全面梳理得票最高的治理重點,分析研判導致城市交通擁堵的根本原因,通過媒體的深入解讀,讓每名市民都獲得參與感,進而群策群力解決問題。
“以去年的‘七類交通陋習大整治’行動為例,大連交警支隊一周內發動了57.6萬人次參與網絡投票和意見征集活動。”大連交警支隊支隊長徐宏開介紹,他們還通過召開“解碼大連交通面對面”主題大討論,廣泛問計于民,并組織37家媒體隨警作戰,全天候曝光交通惡習,全程報道整治進展,讓市民實時得知戰果,在短時間內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多點發力 拳拳相扣
通過群策群力找準關鍵癥結后,接下來的問題便是如何切入。大連交警支隊政委呂曉威介紹,針對影響路面秩序、造成擁堵的交通亂象,大連交警以常態化整治工作為發力點,動真格、下猛藥、出重拳,通過超常規的措施和手段,對重點違法、重點車輛和重點區域實施重拳打擊。“僅2016年便開展公共安全月、愛我家園、‘六大亮劍’等全市集中統一行動56次,開展區域性整治行動2102次,查處各類交通違法行為239.3萬起。”呂曉威說。
打鐵還需自身硬。為了開展好高負荷、全天候、無死角的整治行動,大連交警實施“由靜轉動”的勤務模式,積極推進警務機制改革,不斷優化勤務組織。
——構建“大指揮”格局。支隊建成了全新的交通指揮控制中心,應用整合19個智能交通管理系統的集成化指揮調度平臺,劃分5大功能區,實施分區控制、合成指揮調度,實現一點觸發、全網響應、視頻巡控全覆蓋。
——優化勤務運行模式。支隊以“警力下沉、警務承包、動中備勤”為主導,全面推行全動態、網格化的勤務模式,136個警務責任區協同52處快速反應支撐點和藍鯊機動隊,構建了基礎、專勤雙層交通安全的防控網絡。
——豐富源頭監管手段。支隊將監理責任下放至中隊,開展屬地化“大走訪、大排查、大整治”,以“見人、見車、見證”為標準,“一對一”檢查重點運輸企業1414家、重點車輛31.6萬輛次;約談重點企業57家,排查隱患車輛2976輛、問題駕駛人1319名,全部責令整改到位;組織重點車輛駕駛人開展交通安全教育13190人次。
“拳要打得好,不能光練‘筋骨皮’,‘內功’也必須扎實。”呂曉威說,大連交警通過考核、科技、法制等多種方式,制定了《全員崗位考核實施細則》《交通警察執勤執法規范用語》等規范性文件。
吐故納新 突出服務
“新形勢下的交通管理工作應該緊跟時代步伐,要逐漸從管理向服務傾斜。”徐宏開認為,當前的交通管理工作已越發凸顯“互聯網+”警務及大數據管理的重要性。
對此,大連交警支隊運用“互聯網+”交通管理理念,建立了大連交警新媒體應用中心,實現了交警、新媒體、公眾三方互動。支隊不斷拓展“大連交警”微信公眾平臺,目前關注人數已超過45萬人;推廣交警微信平臺輕微交通事故網上定責功能;實行簡易事故微信“一步快撤”,事故現場撤離更加高效、快捷;以新媒體應用中心為依托,實行全媒體宣傳攻堅行動,營造濃厚的社會輿論氛圍。
“接下來,大連交警還將推出二維碼‘掃掃移車’、線上審驗教育等新舉措。”徐宏開說,他們要通過新媒體將便民惠民落實到每一個工作設想中。
與此同時,大連交警已全部按期完成駕考改革、互聯網選號、摩托車帶牌銷售、機動車跨省異地檢驗、跨省異地繳納罰款、交通事故快處快賠等11項重點改革任務,并推進周末檢車、辦事告知、強化監督、改善環境等多項服務舉措常態化。
“針對多次交通違法不接受處理、嚴重失信的‘老賴’和交通肇事逃逸、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的嫌疑人,我們運用大數據手段,加速推進駕駛人誠信體系建設,建立‘黑名單庫’和‘紅名單庫’,列出清單、掛牌督辦,點對點地清理整治。”徐宏開說。(記者 肖松)
(新媒體責編:zs1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