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獲悉,我市公交警部門落實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10項便民利民措施將于6月1日起實施。此次10項便民利民新舉措重點突出兩大方面改革,主要包括5類業務“異地通辦”和5項服務“便捷快辦”。
在5類業務“異地通辦”中,如大家比較關注的小車駕駛證“全國通考”、分科目異地考試等均有提及。尤其是分科目異地考試,對已通過部分科目考試后,因工作、學習、生活等原因居住地變更到外地的申請外地繼續參加剩余科目考試,能夠減輕往返考試的負擔。
在5項服務“便捷快辦”中,主要有臨牌核發推行“4S店代辦”,車購稅信息網上傳遞、網上核查等提高辦事效率,降低群眾負擔的措施。
據了解,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按照上級部署,在去年的深化“放管服”改革中,大力推進車駕管業務簡政放權,落實公安部推出的20項便民措施,推行“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讓全市群眾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便利和實惠,今年以來,已為10萬人次市民提供網上業務辦理。今年,公安部再次推出10項改革新舉措,將進一步提升交管服務水平。
市交警部門介紹,10項改革新措施除擴大車輛轉籍信息網上轉遞試點和推行12123交管語音服務熱線外,其余措施將自今年6月1日起推行。交警部門前期通過開展大量工作,已經完善配套制度,升級信息系統,確保這些便民利民措施取得實效。
同時,市交警部門堅持放管并重、放管結合,健全監督制度機制,加強智慧監管建設,加強網上網下巡查,加強異常業務預警研判,確保放而不亂,保證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據悉,6月1日雖然是周末,但當天車管大廳仍將開設窗口服務,為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務。
10項便民利民措施
一是小車駕駛證“全國通考”。 申請人可以持本人身份證在全國任一地直接申領小型汽車駕駛證,不再需要提交居住登記憑證,實現全國“一證通考”。
二是分科目考試異地可辦。申請人報考小型汽車駕駛證對已通過部分科目考試后,因工作、學習、生活等原因居住地變更到外地的,可以申請變更考試地,繼續參加剩余科目考試,減輕往返考試負擔。
三是大車駕駛證省內異地申領。對省(區)內異地申領大中型客貨車駕駛證的,申請人可憑居民身份證直接申領,無需再提交居住登記憑證。
四是車輛轉籍異地可辦。車輛轉籍信息網上轉遞試點城市間轉籍的,可以直接到車輛遷入地申請,不再需要到遷出地車管所提取檔案、查驗車輛,減少群眾兩地間往返。
五是摩托車檢驗“全國通檢”。在已推行汽車全國通檢的基礎上,進一步放開摩托車跨省(區)異地檢驗。同時,對注冊登記6年以內的摩托車,免予到檢驗機構檢驗,切實減輕群眾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車主檢車負擔,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
六是抵押登記推行“兩個簡化”。簡材料,對商業銀行、汽車金融公司作為抵押權人的,不需要再提交營業執照原件,改為提交加蓋公章的復印件,抵押合同可以使用電子印章,并積極推進抵押信息聯網核查。簡環節,推行銀行等金融機構代辦機動車抵押登記,提供貸款、抵押、辦登記一站式服務,免去群眾往返車管所和金融機構的奔波。
七是使用原車號牌新增“兩個便捷”。號牌號碼可互換,同一車主名下同號牌種類的非營運車輛,可以申請互換一次號牌號碼,滿足群眾和單位需求。保留原號延時限,原機動車注銷、遷出或者轉移后,保留原號的時限由一年調整為兩年。
八是臨牌核發推行“4S店代辦”。全面推行汽車4S店代發臨時行駛車號牌,方便群眾現場購車、現領臨牌,既方便群眾購車登記后上路行駛,又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實現企業獲益、群眾滿意。
九是車購稅信息實行“聯網核查”。全面推行與稅務部門信息聯網,實現車購稅信息網上傳遞、網上核查,群眾辦理機動車登記無需提交紙質完稅證明,減手續、提效率、降負擔。
十是交管語音服務熱線加快推廣。按照上級部門統一部署逐步推廣全國統一交管服務電話號碼“12123”,為群眾提供交管業務咨詢、信息查詢、業務受理等服務,搭建集網頁、短信、手機APP、語音“四位一體”的交管信息化服務體系。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