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行暢通途——南寧局集團公司服務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調查
7月14日,與北部灣港對接的西部陸海新通道一片繁忙:非洲的煤炭、歐洲的電子設備、東南亞的化肥以及我國各地的內貿物資在北部灣港集聚后被運至相應目的地,形成了“一帶一路”經中國西部地區的完整環線。今年上半年,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共開行2705列、發送26.9萬標準箱,同比分別增長112%、319%,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今年以來,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搶抓西部陸海新通道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機遇,主動與地方政府、廣西北部灣港集團商議關于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發展規劃,統籌推進項目規劃建設,完善物流基礎設施,提升點線配套能力,逐步實現西部陸海新通道從“主動脈”到“毛細血管”的全面暢通。
5月1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重點項目、南寧國際鐵路港配套道路工程——同興路按期建成通車。該項目改善了南寧國際鐵路港周邊交通條件,西部陸海新通道“點”上效率再次提升。
2017年以來,南寧局集團公司先后完成黎欽鐵路、南防鐵路南欽段的電氣化改造,使廣西鐵路出海大通道全部實現電氣化;北海鐵山港進港鐵路專用線正式通車,實現了北部灣主要港區進港鐵路全覆蓋,貨物“下船即上車、下車即上船”,暢通鐵海聯運“最后一公里”;建成欽州港鐵路集裝箱中心站,集裝箱年裝卸能力由15萬標準箱躍升至105萬標準箱;南寧國際鐵路港一期工程投入使用,焦柳鐵路廣西段電氣化改造竣工。種種舉措均有力提升了北部灣港的后方集疏運能力。
在此基礎上,南寧局集團公司優化運輸組織,強化運力保障,提高鐵海聯運班列開行質量,助力西部陸海新通道從“線”到“網”、由“通”變“暢”,輻射范圍不斷擴大。
南寧局集團公司加強與欽州海關、北部灣港務集團、中鐵聯合集裝箱有限公司廣西分公司合作,建立業務協作快速響應機制。通過推行“提前申報”“兩步申報”“兩段準入”等通關便利化措施,欽州港集裝箱進出環節可實現“船邊直提,抵港直裝”,助力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城市貨物快速通關。同時,他們持續發揮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的輻射作用,大力承接海路、公路轉鐵路貨物,不斷培育壯大新的貨運增長點,全力服務企業做大“向海經濟”。
近日,來自重慶、總價值500萬元的汽車零部件通過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在欽州港轉運至印度尼西亞。作為最早走上西部陸海新通道的企業之一,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不僅一直通過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鐵海聯運班列進行國際貿易、降低運輸成本,而且在印尼投資1.5億美元建立了汽車智能制造基地,拓展了國際市場。“西部陸海新通道大大提高了我們的運輸效率,也為我們企業降低了綜合物流成本。”重慶小康集團進出口公司總經理張興燕表示。
目前,西部陸海新通道已經形成西部12個省區市和海南省、廣東省湛江市的“13+1”合作共建機制,鐵海聯運班列已開辟54條集裝箱航線、61個鐵海聯運鐵路站點,連通我國14個省區市,目的地覆蓋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德國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貨物品類也由最初幾種增至目前的500多種。今年4月28日,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累計開行達到1萬列,實現了“從零到萬”的歷史性突破。
一端連通東南亞,一端輻射“一帶一路”沿線。自西部陸海新通道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南寧局集團公司抓住該通道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有利時機,帶動區域產業、資金、技術聚集,加快了物流、商貿和產業融合發展速度。
依托西部陸海新通道釋放的國家政策紅利效應,獨具區位優勢的廣西按下了對外開放的加速鍵。2020年北部灣港集裝箱貨物吞吐量躋身我國沿海港口前十名,2021年又被《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列為我國10個國際樞紐海港之一。北部灣沿海地區著力打造以海洋產業、綠色臨港產業、腹地特色產業等為主體的“向海產業”,初步形成有色金屬、高端石化、電子信息等產業集群,逐漸成為我國西部重要的產業基地。
“我們將繼續發揮沿海鐵路作為鐵海聯運樞紐節點的作用,持續深化鐵海聯運合作模式,提高鐵海聯運班列運輸組織效率,擴大鐵海聯運規模效應和輻射效應,努力把西部陸海新通道打造成西部地區面向東盟及全球時間最短、服務最好、價格最優的國際大通道。”廣西沿海鐵路公司總經理匡代軒說。
(新媒體責編:xmtqyd)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