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一開年,南朗鎮華南現代中醫藥城內,美迪斯集團的生產車間就投入到緊張的生產中。自從將企業總部從深圳遷到中山后,美迪斯集團的業務迎來大爆發,去年前三季度單是智能裝備產值同比增幅就達到700%。
2017年,橫跨珠江口的數個超級交通工程讓人心潮澎湃。在港珠澳大橋即將全線通車之際,深中通道主體工程建設也已經啟動一年。進入“大橋時代”,涌動的資本正在加速改變珠三角東西兩岸的產業格局,像美迪斯集團這樣精彩的“雙城記”正在深中兩地不斷上演。站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風口前,從交通互聯到產業共融,深中同城正在駛入“快車道”。
總部遷移
同城化浪潮下的資本流動
剛剛過去的2017年,對于美迪斯集團停車事業部總經理傅步源而言,感慨良多。雖然不太舍得深圳的辦公環境,但企業遷往中山后產能得以大幅釋放,智能車庫現在每個月已經能生產2000—2500臺,相當于翻了五番。單是中山,美迪斯處于規劃中的智能車庫項目已經超過30個。
面對蓬勃的市場需求,美迪斯集團除了繼續籌備在南朗增資擴產外,還不斷加大研發力度,企業每年投入研發的資金已經達到年產值的10%。過去一年,美迪斯集團已經成功申請了近300項專利。
“中山的地理位置優勢非常明顯,在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圈版圖的中心地帶。深中通道等大型交通基建的上馬,將使中山在大灣區城市群中的地位大大提升。中山未來發展總部經濟非常有潛力,美迪斯集團也很看好中山未來的優勢。”傅步源表示,他們企業原來在深圳坪山區,比亞迪就在旁邊。最近聽說比亞迪也會落戶中山,他們非常興奮,因為它會帶動很多相關產業鏈進來,特別是裝備制造產業。
區域融合,資本先行。自深中通道主體工程啟動建設以來,像美迪斯集團這樣將總部遷往中山的深圳企業,正在不斷增多。扎根中山這個決定,也為許多深圳企業的發展開啟了一片嶄新的天地。
生產成本是這些企業考慮的首要因素。對此,去年年初在橫欄鎮設立了倉儲和采購物流中心的深圳市兆馳照明股份有限公司,曾經算過一筆賬:在深圳租用生產廠房每個月租金是23元/平方米,而橫欄是8元/平方米;兩地流水線工人一年的工資相差2—3萬元,200人就得多支出四五千萬成本。公司必須得多做5個億的業績,才能覆蓋這個成本。
除了成本,眾多落戶中山的深圳企業也是為了尋市場而來。一年前,戴思樂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在中山的產業園區建成,它將研發和生產中心從深圳搬到了翠亨新區。去年8月,戴思樂科技集團與翠亨新區合作共建的戴思樂灣區科技孵化器揭牌,將在高端智能技術、水和空氣的利用與治理領域發力,致力于國際科技前沿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戴思樂灣區孵化器首期面積已達到7300平方米,遠期孵化面積將達到2.7萬平方米。根據規劃,它力爭用5年時間孵化成功20個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項目。雖然掛牌成立才幾個月,但是進入孵化器的10多家企業,經過戴思樂前期的輔導和培育后個個“身強力壯”。“來到中山,我們有了更大的空間施展拳腳、大干一場,對于戴思樂而言,可以說迎來了跨越式發展。”戴思樂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梅湘此前接受媒體采訪說道。
雙研發中心
兩地創新擁有更多共同語言
同樣在深圳發展壯大,但與美迪斯等企業不同,面對跨城融合這道多選題,鴻利達走的是另外一條發展道路。
鴻利達集團于1988年在香港成立,1993年在深圳設廠,主要生產專業精密注塑模具及塑膠制品,服務范圍包括醫療、汽車、包裝、電子及家電等行業。雖然在深圳發展多年,但鴻利達在深圳并沒有購買土地。
2013年時,鴻利達精密裝備(中山)有限公司董事長蔡俊杰首次來到中山考察,這里優美的人居環境和高效的政府服務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從洽談合作到項目簽約,整個過程僅僅用了幾個月時間,雙方一拍即合。深中通道主體工程的開建,更加堅定了蔡俊杰扎根中山發展的決心。目前鴻利達在火炬區的一期廠房已經完工,第二期廠房預計在今年上半年完工。
蔡俊杰告訴記者,中山的二期工廠將設有研發中心,與深圳工廠研發中心進行資源互補。未來兩地的研發中心將一起運營,根據兩座城市的特點進行分工,中山這邊更傾向于醫療、汽車零部件等行業的精密模具研發。
旭貴明電子有限公司也選擇了與鴻利達相似的發展道路,在深中通道主體工程開建一周前動工興建中山項目。公司主要研發、生產不間斷電源系統(UPS)和電源轉換器(Inverter)及太陽能逆變器(PV Inverter),投產后主營產品年產量可達500萬套。雖然中山新工廠將建成行業內領先的研發大樓,但該企業負責人坦言,不會因為在中山設立研發中心而放棄深圳的基地,未來中山與深圳兩地的研發資源將實現更加深入的互動。
深圳市南山科技事務所所長、產學研聯盟總秘書處秘書長王艷梅認為,落戶中山的深圳企業所實施的“深中雙研發中心”戰略,讓深中兩地在創新方面擁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
產業鏈重組
從高端產業邁向產業高端
企業越發頻繁的跨城互動背后,更深層次的變革正在醞釀。在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執行會長王理宗看來,不管是產業資本的流動、研發中心的互補,還是企業總部的搬遷,深中產業加速共融,實質上體現出的是產業鏈的延伸與重構。過去一年來,深中通道的興建以及兩地交通的日趨完善,大大加快了這種進程。
兩地LED產業的攜手發展,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4個多月前,在水上“深中通道”首航之際,深中兩地的LED產業就進行了一次親密的互動,吸引了逾200名深圳市LED行業“大佬”、企業代表出席。其中,有超過20家年產值在億元以上的深圳企業對到橫欄鎮發展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這場研討會的牽頭者之一,是國內首家光電照明產業孵化器——來自深圳、扎根中山的造明公社。中山造明公社位于橫欄鎮,自成立以來累計孵化企業、創業項目60多家,開展各類創業路演、培訓活動超過百場。造明公社創始人岳強親身經歷了這一年來深中兩城的產業交融互動。他認為,深圳和中山均為LED產業核心集群地。深圳擁有最優質的研發、技術基礎和人才儲備,中山擁有行業最為完善的生產制造、物流資源,兩地擁有較強的互補性。隨著同城化步伐的加快,兩地之間的LED產業正在加速融合發展,經過重組之后彼此的競爭力也獲得了大幅提升。
面對蓬勃的發展契機,造明公社也在嘗試打通LED產業的“深中通道”:一方面不斷吸引深圳的優秀創業團隊到中山造明公社孵化器創業;另一方面,參與橫欄的“三舊”改造和加速器計劃,幫助橫欄政府進行招商引資的規劃和實施。
在中山,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機器人產業,也是深中兩城產業鏈加速重組的另一個個案。作為裝備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機器人一直是中山的“真愛”。早于2016年8月發布的《中山市智能制造2025規劃(2016—2025年)》中就提出,到今年年底全市建成產值超億元的機器人制造企業及集成企業20家,到2025年成為全國智能制造引領區。通過跨城“借智”,過去一年中山的機器人產業進入了高速發展期。
借助哈工大機器人集團,中山一年內引進11家智能制造項目公司,中美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機器人及智能裝備集群、哈工大機器人研究院這三大主營模塊初現雛形;借助深圳坎德拉科技的機器人公司,中山正致力于引入可以顛覆機器人行業的重要技術——飛輪儲能電池,為占領行業技術制高點提前布局。
進入“大橋時代”,精彩的“雙城記”不斷上演。依托哈工大、坎德拉這些從深圳跨海而來的種子選手,“中山智造”正從高端產業大步向產業高端挺進。
■聲音
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執行會長王理宗:
深中同城已取得初步成果
深中通道主體工程開建這一年來,深中兩城的同城化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從產業來看,兩地的互動主要表現為企業搬遷、產業分工以及要素共享。但發生在其背后的變革,其實是產業鏈的延伸與重構。
對于中山而言,深中同城一個更大的好處在于激發了中山企業留在中山的信心,同時也大幅提高了中山這座城市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背景下,這些變化都有利于中山的長遠發展。
離深中通道正式建成通車還有很多年。要進一步推動深中同城,兩地政府間必須建立長期、固定的聯絡機制,把非組織性的交流和招商,變得組織化、常規化,這樣更有助于兩地在更加廣泛的領域進行深入互動。
造明公社創始人岳強:
借助同城化打通優勢行業的全產業鏈
隨著深中通道的興建,中山市在珠三角的交通中心地位不斷凸顯,中山也被注入更多的活力。過去一年來,我們也一直在積極打通LED產業的“深中通道”。
中山在專業鎮建設以及產業鏈規劃方面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民營經濟發達、區域產業特色鮮明是中山產業發展的特點。在高新科技、產品研發、市場開發、市場推廣等領域,深圳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利用深圳強大的研發能力和市場營銷,對中山現行低端產業進行適宜性更新、升級和改造,進而推向國內外,是推動和加速深中同城的重要抓手。
另外,相比深圳,中山在廠房租金、人力成本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借助深中同城帶來大量技術、人才引進,兩座城市可以打通相關優勢行業的全產業鏈,并通過創新金融的迅猛發展和帶動,實現城市的轉型升級。
鴻利達精密裝備(中山)有限公司董事長蔡俊杰:
中山應以優質生活配套引資留才
深中通道主體工程開建一年來,我切身感受到了中山發生的巨大變化。比如我們企業所在的翠亨新區,跟一年前相比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
不過從目前我們所在的園區環境來看,各方面配套還需進一步完善。比如,在交通方面,公交車不是很多。我們曾經約一些年輕人過來面試,當他們知道交通不太方便后,就打退堂鼓。在教育方面,目前整個新區的學位仍十分緊張。很多在深圳的同事想到中山工作,但又因為學位的事情感到糾結。
無論是交通、教育、醫療還是供應鏈,深圳都是比較成熟的城市。目前兩地產業的同城化已經先行,希望中山能盡快加大各種生活配套的建設,為兩地的生活同城提前布局,這樣才能從深圳吸引更多優質企業與人才流入中山。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