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江蘇旅游與交通融合發展新模式,精雕江蘇旅游與交通融合發展新產品,抒寫江蘇旅游與交通融合發展新篇章!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根據《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交通運輸部國家旅游局等六部門《關于促進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精神,進一步擴大交通運輸有效供給,優化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加快形成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新格局,江蘇省旅游局與江蘇省交通運輸廳、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于1月11日在南京共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戰略合作協議簽署前,省領導參加三方戰略合作座談會,指出,旅游和交通都是綜合性強的產業,不管是“旅游+交通”,還是“交通+旅游”,都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給群眾帶來更多更直接的收益。推動交通與旅游融合發展,一要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做好“補短板”工作,完善旅游景區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有機銜接,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二要面對新需求拓展新功能,從游客需求出發,堅持問題導向,逐步拓展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等交通資源功能,豐富旅游產品體系。三要制定工作規劃逐項加以推進,每年打造幾項樣板工程,為服務大眾旅游、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更大貢獻。
交通與旅游融合發展進入新時代
旅游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戰略性支柱產業,而交通是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基礎保障,同時旅游業的發展對交通的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交通運輸業轉型升級創造了新機遇新空間。
“省旅游局與省交通運輸廳、省旅游局與省交通控股有限公司戰略合作協議簽署,標志著交通與旅游融合發展進入了新時代。”省旅游局主要負責人說。
旅游+交通、交通+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些年亮點不少。據介紹,江蘇在全國率先開展旅游風景道創建工作,聯合省交通廳等部門命名首批13條江蘇省旅游風景道,在首屆“水韻江蘇”旅游產品交易博覽會上正式發布。與省交通運輸廳、省公安廳、省質監局等歷時一年,聯合制定發布全國首個省域《道路旅游標志設置規范》地方標準,省旅游局組織實施了道路旅游指引標識優化提升三年專項行動,全省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公路優化設置了一批道路旅游指引標志,方便了自駕游游客。高速公路服務區建設不斷提升服務設施與功能,突出地域旅游與文化特色,梅村服務區、天目湖服務區、儀征服務區、陽澄湖服務區等已成為游客途中首選休憩地。“水韻江蘇”的旅游宣傳已在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公路沿線、高速公路服務區中經常出現。蘇州、南京、無錫交通旅游部門推出了“蘇州好行”“南京環城巴士”、無錫開通旅游專線;南京、鹽城、揚州等城市開通了多條鄉村旅游直通車。江寧交通集團、江寧旅游產業集團共同開發打造的江寧西部美麗鄉村旅游風景道、黃龍峴村鄉村旅游區、溪田農業田園綜合體以及特色田園鄉村項目,已成為全國的典范。
旅游與交通的融合發展大有可為,前景廣闊。對全面推進旅游與交通融合發展,省旅游局主要負責人表示,需統籌編制好旅游交通規劃,一是要編制專門的旅游交通規劃,對旅游交通進行總體布局、頂層設計。二是搭建好產業融合發展的合作交流平臺,今后省旅游局將會同交通有關部門,每年就旅游交通的發展問題,開展專題調研,確定好相關內容,循序漸進、階段性會商成果,再將理論成果轉化為實踐層面。三是開發出富有“水韻江蘇”特色的旅游交通項目產品,開發水上旅游產品,系統打造自駕車房車營地,重點建設一批旅游風景道,解決好“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提升高速服務區旅游體驗。四是完善和落實相關政策標準,要制定有利于交通旅游融合發展的政策,制定旅游交通建設和服務標準,推進旅游標準落地生效,兼顧特色化發展。五是加大旅游交通的信息共享范圍與宣傳推介,加強旅游交通信息服務及監管工作合作,大力宣傳全省旅游交通優勢,整合推出精品旅游線路。
實現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
交通運輸與旅游始終處于一種互為依托、互相促進的密切關系。現代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既為交通運輸轉型升級提供了機遇,也對高品質的交通服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省交通運輸廳、省旅游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深化合作,是全省交通運輸系統和旅游系統的一件盛事,標志著我省‘交通+旅游’融合發展邁上一個新臺階。”省交通運輸廳主要負責人說。
做好“交通+旅游”這篇大文章,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可以促進交通運輸服務內涵的拓展和服務水平的提升,助力解決發展過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旅游出行需求。推動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實際上是實現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推動江蘇由交通大省向交通強省轉變,是建設具有江蘇特色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內容。交通運輸和旅游是我省兩大戰略性支柱產業,把兩大產業融合起來,勢必形成推動“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巨大動能。
創新合作理念,堅持“以運促游”,提升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新高度。全省各級交通主管部門要提高站位、放大格局,以系統性、前瞻性思維進一步深化認識:一要以“快進”促“慢游”。加快推進高鐵等快捷、高標準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密“快進”交通網絡對旅游資源的覆蓋。推動5A級景區通一級公路、4A級景區通二級公路、3A級景區通三級公路目標的實現;同時,要大力推進廣大農村區域“四好農村路”的建設。通過“快進”的舉措,提升“慢游”的品質。二要以“暢行”促“暢游”。旅游交通除了要體現快捷、準時等要求外,更要追求旅行途中的舒適性、安全性和觀賞體驗。要繼續大力推進旅游風景道建設,把交通之美和旅游之美共同展現出來。三要以“結合”促“融合”。以“運游”結合為導向,推動傳統交通運輸業轉型發展,支持道路客運企業開拓旅游市場、發展旅游業務。鼓勵旅游企業采用多種方式參與旅游交通基礎設施投融資,共同做大做強旅游交通市場。
強化工作舉措,推動“五方面融合”,實現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新作為。把交通和旅游的事情辦好,必須同步規劃、路景一體、標識配套、服務銜接,關鍵要促進“五方面融合”:一是規劃融合。從頂層架構入手,統籌考慮旅游要素和交通需求,促進兩個行業發展規劃的協調配合,將“快進”體系和“慢游”體系充分融合起來,包括解決景區道路“最后一公里”等問題。二是標準融合。推動旅游公路標志、標識規范工作。鼓勵采用符合景區特色的公路建設標準和技術等級。推動完善房車準駕制度。三是信息融合。把大交通、大旅游、大數據統籌結合起來,推動將旅游信息、道路出行信息、景點景區承載信息等整合到一個平臺。四是產業融合。增加交通設施的旅游功能。鼓勵傳統客運企業開拓旅游市場,培育和發展交通旅游特色產品。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激發市場“內生動力”,為社會帶來更加豐富的旅游交通產品和服務。五是行業管理融合。加強在安全監督、行業管理方面的協調力度,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治力度,提升旅游交通安全保障水平。
共同打造全國“交通+旅游”示范標桿
交通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支撐和先決條件,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是省級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平臺,一直以來,始終堅持服從和服務于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圍繞“一主兩翼、雙輪驅動”的發展戰略,初步形成以高速、高鐵、港航、航空等綜合大交通投融資為主體,金融、“交通+”為兩翼的產業發展格局。
“我們共同簽署交通旅游戰略合作協議,”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蔡任杰說,標志著三方圍繞“交通+旅游”深化戰略合作、推動融合發展將邁入新的階段。
多年來,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堅持服務社會、保障民生,“暢行高速路、溫馨在江蘇”的管理服務品牌在全國打響。一是路橋營運管理保持全國領先。成功打造全國第一個省級高速公路指揮調度云平臺,“智慧高速”建設保持全國領先;高速公路路網運行監測平臺、指揮調度平臺、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和路警聯合值班機制不斷完善,便捷高效的“快進”高速公路網始終保持安全平穩運行,有效保障了公眾出行旅游的需求。二是基礎設施服務功能顯著提升。圍繞服務區“雙提升”,結合改建推動高速公路服務區向交通、生態、旅游、休閑、消費等復合功能型服務區轉型升級,打造了揚州儀征、蘇通大橋、無錫梅村、水韻堰橋等一批特色主題服務區,進一步豐富服務內容,提升服務品質,不斷滿足全體駕乘人員多元化、個性化的服務需求。三是高品質的交通服務業態持續創新。依托企業化、市場化的運作,圍繞大交通產業鏈不斷拓展新的經營服務業態,著力推動交通與金融、能源、旅游、傳媒、物流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圍繞“交通+金融”,依托所屬通行寶公司加快探索“ETC+金融”、支付平臺、供應鏈金融等業務,已積累蘇通卡客戶580萬,目前正在建設線上旅游平臺,推動與全省主要旅游資源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對接,為旅游景點導流引流,實現資源共享和協同發展。圍繞“交通+傳媒”,正在籌劃設立交通傳媒平臺,通過規模化、精準化、專業化的運作,提供廣告傳媒的優質產品和服務,支持我省旅游資源在全網范圍的推廣。
蔡任杰認為,進一步深化與旅游等相關部門的溝通與協作,可以深度拓展和延伸交通旅游服務功能,共同打造成全國“交通+旅游”示范標桿,加快形成交通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新格局,為服務“兩聚一高”、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作出新的貢獻。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