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被稱為現代經濟發展的“血管”,交通線網的完善程度,是衡量一個地區發展潛力的重要標準。城市從誕生、發展以來就一直與交通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作為我國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改革開放以來,青島持續完善立體式交通線網,提升城市品質。
煙波浩渺的膠州灣上,大橋橫亙兩岸、長虹臥波;幽暗深邃的海底,膠州灣隧道蜿蜒綿長、溝通東西;城市腹地,一條條高架路成為了半小時經濟圈的輸血動脈;高樓之下,軌道交通通暢順達,地鐵之夢照進現實……縱橫交錯的城市立體交通網,正在塑造城市新格局。而立體交通動脈的規劃建設,也給青島的城市格局帶來巨大變革。
大型立交橋,是一座城市交通走向現代化的標志之一。眾多的立交橋,讓城市交通從平面走向立體。記者從市城鄉建設委了解到,自1978年開始,我市先后建設了杭州路立交橋、鐵港立交橋、人民路立交橋等交通樞紐,從根本上改變了城市基礎設施的面貌;上世紀90年代,隨著市政府東遷工程的啟動,我市進行了鞍山路打通,新建海信立交橋、澳柯瑪立交橋、鎮寧立交橋等工程,城市交通格局逐漸建立;“十五”以來,膠寧高架路、杭鞍高架路等工程相繼完成,初步形成了以快速路為骨干、主干路為補充的城市快速交通路網體系。
進入“十二五”后,青島跨入立體交通“快時代”。2011年6月30日,膠州灣大橋、膠州灣隧道建成通車,完善了我市東西跨海的交通聯系,實現了“三城聯動”,也為市民的幸福生活增添了新動力。不少市民在西海岸安家,每天穿越膠州灣兩岸,隧道成了他們追逐夢想和幸福的“擺渡人”。
路暢天地新。一個個大交通項目的建設,持續發力,“內外兼修”,一步步縮短了青島的時空距離。而在地下,一條條蜿蜒的地鐵,將青島載入了發展新時空,也搭載著新夢想,駛向城市嶄新的未來。 2015年12月16日,地鐵3號線北段開通運行,青島在我省率先邁進地鐵時代;2016年12月18日,地鐵3號線全線通車;2017年12月10日,地鐵2號線東段開通;2018年4月23日,地鐵11號線開通……
在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同時,地鐵還發揮著巨大的“同城效應”,匯聚著人流、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為城市融合發展提供了新平臺。目前,青島已開通3條地鐵線,地鐵運營里程約103.6公里,4條線同時在建。根據遠期規劃,青島地鐵未來規劃建設18條線路、400個站點、總投資約4000億元、營運里程800公里,最終形成覆蓋城鄉的軌道交通線網。今后,青島軌道交通將加速實現網絡化運營的轉型,為我市全域統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蓄力而發、借勢起航,如今的青島,正用昂揚姿態一步步勾勒出“大交通時代”。
講述人 青島地鐵集團總工辦主任黃艦
經歷種種挑戰 建設高水平地鐵
1978年,黃艦報考了原蘭州鐵路學院,學習鐵道工程專業,從此與軌道交通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業四十年,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一輩子在跟軌道交通打交道。 ”“1993年,聽說青島要開工建設地鐵,我從原單位辭職,到地下鐵道辦公室工作,那時益群地下商城已經開工了。當時規劃的老1號線,是從西鎮到國棉九廠,長度為16公里。 ”據黃艦介紹,青島地鐵從1987年4月開始籌建,1991年向國家上報立項,1992年獲國家批復,1994年青島開始試水地鐵試驗段。 “試驗段當時是從水清溝到開封路,主要是對建設地鐵進行前期探索,而探索的兩個課題,一個是測試礦山法施工對周圍居民的影響;另一個是研究地下防水,這個工程一直到1999年竣工。”黃艦說,當時青島人口密度不是很高,地面交通也不是很擁堵,建設地鐵的迫切性遠不如現在強烈。 “從1993年到2008年,這15年當中,青島地鐵雖沒有大規模建設,但我感覺學習并沒有耽誤,反而是在不斷加強,業余時間我自主學習了項目管理,提高自己的綜合管理能力。 ”
2008年,青島地鐵建設列入議事日程,地鐵2、3號線啟動了前期工作。黃艦說,“我們通過分析發現,青島的城市發展格局發生變化,3號線的線路走向客流量密度比較大,所以決定先開工建設3號線,而后期的出行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 ”目前,我市城市軌道交通已有10條線路獲得批復,1、4、8、13和2號線西段同時施工在建。
“如何把青島地鐵建設成高標準、高水平、質量和經濟性都比較好的地鐵,這個問題我們思考了很久。 ”黃艦表示,青島地鐵要建成高水平的地鐵,經歷了很多挑戰,“比如青島的地質優良,地下都是花崗巖構成,比較堅硬,之前我們認為只能爆破,后來發現還得利用機械掘進,所以我們采用國外優秀經驗,與北船重工成立小組進行論證,成立了青島軌道裝備公司,從意大利引進技術支持,研究生產雙護盾TBM,應用到地鐵建設當中。 ”
講述人 第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原總工郭道軍
運輸車開一夜 構件才能到現場
海信立交橋位于寧夏路、延安路、南北延安三路和臺東一路五條道路的交叉口處,是膠寧高架路上的重要交通節點之一,每天的交通流量很大,承擔著連接青島東西的重要作用。而20多年前,這里還是一個大轉盤,雖然當時的車流量并不算特別多,但我市超前策劃,決定在此處修建立交橋。
時年42歲的郭道軍由于之前參加過杭州路立交橋、瑞昌路、四流中路等多個道橋項目,被任命為該項目的項目總工。 “當時為了修海信立交橋,1994年我市先打通了標山路、延吉路,然后在1995年1月6日,海信立交橋正式開工,封閉交通施工,車輛經標山路、延吉路繞行。 ”郭道軍回憶,海信立交橋是當時青島最大規模的一座立交橋,規劃為三層變型環式立交。其中,上層為人字型定向匝道,中層為直徑55米的環島,底層為人字型地道,中層環島連接五個路口,底層地道為快速路通道。
為了縮短工期、盡量減少對居民和城市交通的影響,項目采用了鋼梁和混凝土梁的混合結構,這是我國首座“Y”型鋼-混結構的城市立交。“上部結構是由三個空間彎、斜、坡橋組成的異形鋼與混凝土組合結構箱梁橋,呈曲線型、造型復雜,我們采用了在工廠預制、現場吊裝的方式進行施工。”郭道軍說,當時項目部將這段箱梁橋分成了幾段鋼結構,但分段后構件仍比較大,最大的有200噸,最小的也要90噸。
要把這么大的鋼結構部件運到現場,在當時來說,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生產廠家在八號碼頭附近,現在看起來這段運輸距離很近,但在當時運輸車要開一夜才能過來。 ”郭道軍解釋,首先,構件體積大、重量大,為了不妨礙交通,只能深夜運輸;第二,拉著這么沉的構件,運輸車的行駛速度只有5km/h,旁邊還要有人一直步行護送;第三,當時的道路條件不能和現在相比,運輸車要一直繞行。經過星夜兼程,構件終于到達施工現場,但是要吊裝這么重的構件,也是一件麻煩事。 “我記得最多的時候我們找了4臺吊車同時發力才將構件舉起。當時青島哪有那么多吊車,有一臺還是從其他城市借來的。 ”郭道軍笑著說。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