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在全國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放緩趨勢下,廣東仍可圈可點。
廣東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廣東上半年基礎設施投資實現增長9.0%,其中交通基礎設施投資表現搶眼,基本建設完成投資690.4億元,同比增長17.4%,包括港珠澳大橋具備通車條件、虎門二橋主體完成合龍、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實現開工等重點交通建設項目捷報頻傳。
實際上,在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再次成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而廣東省統計局相關人士指出,廣東較早就釋放出如此信號,下半年將繼續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受訪專家表示,廣東上半年基礎設施投資保持增長態勢,主要得益于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在內的多個重點領域投資項目。而對基礎設施的投資,也勢必會對廣東經濟穩增長、經濟結構加快轉型升級產生積極影響。
全省交通領域投資上半年超690億元
按照廣東省統計局的分析稱,由于受到項目資金籌措、用地落實等因素制約,廣東上半年基礎設施投資增長僅為9.0%。盡管相比去年同期數據有所下降,但相比全國而言,依然高出了1.7個百分點。
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作為經濟大省,廣東歷來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都很大,甚至2017年上半年創造了26.5%的增速。
從廣東省2017年印發的《廣東省推進基礎設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方案》(下稱《方案》)也可得到印證。《方案》提出,廣東將在“十三五”期間建設543個基礎設施項目,總投資超過4.8萬億元。
而2017~2020年,廣東將對全省或區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公路、鐵路、機場、港航、能源、水利、信息、城建、環保和科技等基礎設施重大項目,投資超過2.5萬億元。
從上半年的數據看,廣東在生態環保等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在持續加大。
例如,在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投資同比增長103.0%,增幅比一季度大幅加快60.0個百分點,連續三個月保持70%以上的高速增長,尤其是以黑臭水體綜合整治為主的環境治理業投資增長97.9%。
但在胡剛看來,廣東上半年在交通領域的投資更為突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廣東全省在上半年完成交通基本建設投資690.4億元,同比增長17.4%,完成年計劃的57.5%。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研究員楊永聰認為,基礎設施是政府主要投資領域,投資額通常占政府投資的一半以上。而廣東上半年基礎設施投資保持增長態勢,主要得益于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在內的多個重點領域投資項目。
事實證明,在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廣東確實迎來了基礎設施投資的高峰期,旨在加強灣區內部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當前,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二期(珠澳口岸人工島至南灣互通段)已具備通車條件,將與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同時通車。同時,虎門二橋主橋合龍,即將于2019年5月正式通車。而深中通道沉管隧道也已實現開工,按照計劃,深中通道預計于2024年建成通車。
聚焦補短板、增后勁
按照《方案》,廣東提出要以面向未來的現代化基礎設施為目標,聚焦補短板、增后勁,重點推進十大類重大項目。
胡剛認為,“補短板、增后勁”恰恰是廣東如此重視基礎設施投資的根本。
從分類看,既有傳統認識上的公路、鐵路、機場、港航,也有跟未來發展息息相關的能源、水利、城建、環保,甚至包括信息、科技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往往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關鍵性、引領性、支撐性作用。胡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往往與基礎設施建設有著極大的關聯度。
“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勢必會對廣東經濟穩增長、經濟結構加快轉型升級產生積極影響。”他認為,廣東在此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必須前瞻性謀劃建設適度超前、相互銜接、滿足未來需求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來支撐引領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
胡剛曾長期觀察廣東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舉措。他以廣州番禺在交通基礎設施上的規劃舉例,番禺提出要建設南大干線等項目。而南大干線的建成,將大大提升番禺東西方向的快速通行能力,未來該干線將承接來自東莞、佛山方向的通行大動脈功能,并與廣州南站、番禺大道、南沙港快速、105國道相交會。
他認為,南大干線途經廣州南站、萬博商務區、新造(思科智慧城)、化龍(廣汽基地)等地,未來可以將上述產業城與深圳、東莞聯系起來,成為“廣深科技走廊”的重要公路通道。這無疑將成為廣東通過交通基礎設施助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嘗試之一。
而楊永聰也認為,對于基礎設施的投資可以幫助廣東建立起現代化的基礎設施體系。
就在幾個月前,廣東省曾對外發布了《廣東省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提出廣東將努力在全國率先建成高速、移動、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力爭用三年左右時間將珠三角建成世界級寬帶城市群,粵東西北信息基礎設施發展水平進入全國前列。
楊永聰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廣東省是互聯網大省,此次在信息基礎設施領域上的投入,既可以加大廣東在新一代互聯網信息產業方面的優勢,又可以幫助廣東傳統產業實現轉型升級。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