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ICIM中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國際大會10月18日在杭州開幕
10月18日,杭州文一路隧道正式通車運營。這條由上海城建集團投資、建設、運營的隧道在國內首次采用了“全壽命周期運營管理”。在隧道規劃階段,就考慮到未來至少20年、甚至100年的維修保養,讓基礎設施徹底告別休克式的大修。
在同日開幕的2018世界城市日主題論壇——第二屆ICIM中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國際大會上,上海城建集團展示了包括全壽命周期運營管理、路測寶、智能盾構等一批數字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運營技術,讓人一睹黑科技在城市精細化管理中的魔力。
全壽命周期運營管理:向“休克式”大修說拜拜
杭州文一路隧道在國內首次采用全壽命周期運營
市中心的主干隧道忽然封閉大修,而且一封就是小半年;高架快速路臨時封了半根道,上下班堵成“停車場”……隧道、道路、橋梁等諸多交通設施頻現封閉式大修,給市民出行帶來諸多不便。
上海城建在杭州文一路隧道建設中采用的“全壽命周期運營管理”解決了這一難題。這是一套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統)平臺的機電和土建生命周期的評價體系。
“在規劃設計和建造階段,我們就在隧道內提前放置了3000多個RFID智能感知終端,遍布于結構管片、機電、裝飾等各個部位,實時監測隧道健康狀態。”上海城建城市運營副總經理丁煒介紹說,影響基礎設施安全與功能的病變,在初期往往難以檢測。但通過精密的數據采集技術,即便隧道結構發生了毫米級的形變、沉降,運營方也能夠第一時間獲取信息,指派技術人員對隧道進行低影響、預防性維護。比如隧道發生滲漏水,智能感知終端會在第一時間發出警報,提示技術人員開展封堵作業,避免更嚴重的結構老化、裂縫等病害。
“這將變長期封閉式的大中修為一次次短暫的預防性養護,讓隧道在整個生命周期中永葆青春。”丁煒表示。
“全壽命周期運營管理”未來將在上海北橫通道新建工程中試點開展。
“路測寶”:隨時隨地“做體檢”,路面坑塘 “早知道”
將一個電視機頂盒大小的設備搭載在任何車輛中,就能隨著車輛的行駛自動檢測、識別路面病害。由上海城建智能交通公司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道路巡檢設備“路測寶”實現了城市道路“體檢”的輕量化和快速化。
借助先進的功率譜算法和云計算技術,路測寶能夠以95%以上的準確率識別厘米級以上的道路病害。小到路面裂隙、大到車轍坑塘,都能夠實現精確識別與測量。
“把路測寶安裝在清掃、灑水等市政車輛上,設備將會自動診斷行進路線上的路面病害,并把病害數據發送給相關養護機構,為后續的精準養護提供決策依據。”上海城建智能交通公司總經理常光照表示:“未來我們會把路測寶進一步向私家車輛進行推廣,更大范圍采集道路數據,實現在城市道路體檢全覆蓋。”
城市運營數據平臺:打通連接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無論是智能感知終端,還是路測寶,收集到的數據最終都要傳送到管控平臺才能被利用。“管控平臺就像一個中央處理器,所有我們運營管理的城市交通設施實時數據,都要匯聚到平臺,再統一進行資源調度和任務分配。”上海城建信息科技副總經理段創峰解釋。
上海城建信息科技公司開發打造的“城市快速路網智能運養平臺” 管控著全上海95%以上的市管交通基礎設施,包括230公里快速路網、790公里高速公路、12座大型橋梁、14條大型隧道,以及上海城建旗下所有市外基礎設施項目的運營任務,是名副其實的城市運營“大管家”。平臺通過對高架橋、隧道等城市快速路BIM參數化自動建模,將靜態的設施基本信息,動態的傳感器監測數據、運養計劃數據、運養過程數據等海量多源異構數據進行統一建模、統一存儲,最終以數字路網為載體、以GIS地圖總覽和快速定位為基礎,為基礎設施提供缺陷、工單等的快速精確定位和構件級精細化管理。
今年10月,這個平臺完成了最新一次更新上線。
數據的集中最終是為了開放,讓市民出行更加快捷。10月18日,上海城建城市運營集團與占手機地圖市場份額第一的高德地圖簽署戰略合作,結合前者城市基礎設施運營管理的精確數據和后者地圖交通領域的先進算法,推進城市交通運營信息的實時發布。
“上海城建城市運營集團承擔著全國超過5座城市的高架道路養護任務。服役超過30年的高架道路存在大量的易損構件,如伸縮縫、瀝青路面等。每當在夜間低車流狀態下,需要對高架的瀝青路面進行更新、修復時,我們就可通過高德地圖將維護占道信息第一時間通知市民,提示市民盡可能繞行。”上海城建城市運營副總經理丁煒說。
智能盾構:地底下自動掘進
上海隧道盾構管控中心系統平臺
不僅是城市運營實現了數字化,重大工程的建設也變得更加智慧。
2020年前,上海軌交運營規模將超過830公里;2022年亞運會前,杭州將建成12條共計446公里的軌道交通網絡……在各地新一輪軌道交通建設浪潮中,數字化成了最重要的“利器”。
上海隧道盾構管控中心系統平臺,利用“數字化+物聯網”技術,在隧道掘進設備——盾構中安裝傳感器,讓上海的工程師可以坐在管控中心內,實時監控并操作分布在杭州、寧波、鄭州、武漢等全國城市以及新加坡、印度的隧道盾構施工情況。
“目前,管控中心正在實時監管全國52個項目、167臺次盾構設備,涵蓋地鐵隧道、能源隧道、大直徑泥水隧道、異型隧道等領域。無論是盾構本身的健康狀況,還是隧道掘進的軸線、沉降等核心數據,都能夠第一時間收集并反饋到管控中心。”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波介紹說。在管控中心內,由資深隧道工程專家組成的團隊,對現場實時反饋的數據進行分析、解讀,即便遠在千里之外也能實時保障隧道施工安全。
10月18日,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與上海航天衛星應用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共同實施“智能化”盾構的研究和應用。未來盾構管控中心將會是一個“大腦”,盾構施工現場將越來越少地實施人工操作,而由管控中心的“人工智能”替代。這不但將使隧道施工成本大幅降低,還將至少提升3-5倍的隧道掘進效率。
李波表示,未來將分階段從現在的數字采集、人工決策,升級到“人工智能”輔助決策,再升級到完全“無人”的自動巡航盾構——由計算機實現自動推進、自動糾偏、自動拼裝、自動注漿,以及自動化決策控制等,讓更多城市和地區能夠應用上地鐵、越江隧道等原本建設難度較大、成本較高的基礎設施。(以上圖片均由上海城建集團提供)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