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上午,南海區道路交通事故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室主任麥柏威剛回到辦公室,就見旁邊的議室坐著兩撥人。打聽才知道,一方駕車發生交通事故,致另一方死亡,事故責任認定已經出來了,但是賠償金額雙方爭議相差30萬元。此時,一名調解員正同雙方親屬進行調解協商。
雖然雙方各執立場,但氣氛卻很平靜。這樣的情況,麥柏威早已司空見慣,南海公安分局交警大隊副大隊長盧家耀卻很感慨:“以前處理交通事故,交警定責、法院訴訟、保險理賠,各環節之間缺少聯動,群眾來回周折,有時候遇到情緒很激烈的家屬,兩方互不相讓,拍桌子動手的情況都有。”盧家耀說,矛盾不能及時就地解決,還可能會對簿公堂,甚至會造成久拖不決的疑難情況。
今年5月23日,“南海區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一體化處理中心”(下簡稱一體化處理中心)掛牌成立。南海法院、南海公安分局、南海區司法局、佛山市保險行業協會四部門聯合負責南海區交通事故糾紛案件,為當事人提供法律咨詢、主持訴前調解、司法確認、協助辦理立案、依法調解糾紛、確認賠償事實、協助解決信訪糾紛等“一站式”服務。
“萬一發生了交通事故起了嚴重糾紛,群眾不用公安、法院、鑒定機構、保險公司來回跑,一站就能解決,矛盾能就地化解,怨氣自然少很多。”盧家耀說。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1月,一體化中心共有效受理道路交通事故糾紛案700件,調解成功425件,成功率71.31%,調解成功達成總金額4421.17萬元,初步實現道路交通事故糾紛公正高效處理。
交通事故糾紛
“一站式
”解決
8月1日,南海交調委收到一封由市民鄒某親筆書寫的感謝函。鄒某在感謝函上寫道:非常感謝調解員為我化解了這起交通事故責任糾紛。
事情要從今年5月說起,當時,鄒某的丈夫丁某與何某發生了交通事故,事故造成丁某當場死亡。經交警隊事故責任的認定,事故雙方負同等責任。
當時,丁某的女兒出生僅僅一個月,突然失去家庭經濟支柱,讓鄒某茫然不知所措。交警進行事故認定后,指引她和其他親屬來到一體化處理中心,向何某和承保的保險公司索賠。
調解員先耐心安撫了鄒某及其親屬的情緒,在了解基本情況后,為他們解釋了應得賠償項目與法定的賠償標準,并讓鄒某根據賠償的項目準備所需材料。
經過調解員對事故各方多次約談后,各方最終達成一致意見,由保險公司與何某合共賠償65萬元予死者家屬,保險公司申請快速理賠,5個工作日把賠償款打入鄒某賬戶,調解協議當場向南海區人民法院申請了司法確認。
“一起交通事故,使一個家庭失去了經濟支柱,區區幾十萬元挽回不了一條生命,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快化解糾紛,讓逝者安息,告慰生者。”調解員說。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
8月3日,申請人黃某向一體化處理中心申請調解交通事故糾紛,由于保險公司不認同傷殘等級,因此主張的賠償金額與調解員出具的調解方案相差巨大,在了解到申請人家庭困難后,調解員積極創造快速有效的調解機會,當天下午便組織了各方會面,現場答疑。這起糾紛當天申請當天解決,黃某為此還特意送來一面錦旗。
據統計,一體化處理中心成立運行以來,共收到群眾贈送的錦旗6面,感謝函14封,工作成效得到了群眾的贊賞。
“法官工作室”為快速調解鋪路
一體化處理中心成立后,南海市民在遇到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件時,可到設在南海公安交警大隊的“人民調解”窗口,通過多部門專業人員聯動調解,進行“一鍵理賠”。如果雙方始終未能達成一致意見,則直接由該平臺進行立案,進一步簡化流程。這是佛山推進一體化平臺建設的首個試點。
“根據最高院及廣東省高院的要求,應加快推進一體化平臺建設,南海的部門協作基礎較好,作為佛山的首個試點有較大的優勢。”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黃學軍表示,交警部門作為處理事故的最前沿,介入司法、保險等專業力量能夠將化解矛盾的端口前移,通過統一的鑒定標準及損害賠償計算標準,讓事故糾紛在訴訟前得到解決。
但實際上,一體化處理中心并非“橫空出世”,而是應運而生。
“佛山很早就是‘百萬車城’,南海作為中心區域,機動車保有量也是連年增長。車水馬龍里,交通事故是常見現象,進入訴訟程序的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數量也逐年上升。”南海公安分局交警大隊宣教交管室副主任連藝介紹,糾紛中,涉事各方當事人由于法律知識水平等存在差異,在墊付醫療費用、服從交警部門責任認定乃至后續調解等環節都各執一詞,既給交警部門認定事故責任及后續調解工作帶來壓力,更影響事故受損方群眾切身利益。
為了更有效化解道路交通事故糾紛,2009年,南海公安交警大隊掛牌成立“法官工作室”,由南海區人民法院安排法官進駐交警部門提前介入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調解工作,為涉事雙方創造溝通交流和解的機會。
“法官工作室”成立后,涉事雙方如果能達成和解,就無需進入繁復的訴訟程序,由法官工作室即時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民事調解書》,再由保險公司跟進相關后續賠償事項,一方反悔,另一方可直接申請強制執行;就算不能達成和解,涉事當事人也能及時獲得法律指引。
南海區人民法院審判員潘仕威是“法官工作室”的首任法官,“法官介入調解,肯定會快很多。你想想,以前只有交警一家調解,調解不成當事人就要到法院起訴,就算走簡易程序也要3個月,繁復程序可能半年甚至更久,但是發生了交通事故,傷者等不起啊,拖得太久延誤治療,到最后拿到錢說不定也沒用。”
一體化處理中心成立為調解“加速”
“法官工作室”的成立,極大地減輕了群眾處理交通事故糾紛的時空難度,有效化解了社會矛盾。但隨著南海區機動車保有量的迅猛增加,交通事故糾紛量大幅提升,南海公安交警部門與法院的聯動并沒有完全破解事故糾紛的全部“痛點”,因為保險公司和鑒定機構在事故后續處理中也有重要作用,當事人仍需耗時費力地來回奔波。
尤其在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中,保險公司常作為當事人參與,或被列為被告要求賠償責任,這類案件處理周期長,自動履行率低,案件涉及責任認定、傷殘鑒定、賠付金額計算,流程長,環節多,計算繁雜,各方爭議,案件上訴率居高不下,遷延日久,群眾利益受到損害,各方矛盾不斷積壓擴大。
麥柏威對此深有感觸,“比如說一單交通事故,甲方與乙方現場協商賠付8萬元,然而乙方走程序到保險公司索賠時才發現,保險公司依據規定只賠6萬元,矛盾就產生了,這樣的案例實在太多了。”
如何有效提高調解效率,簡化調解流程,促進交通事故調解機制向多元化、專業化、職業化發展?南海從“楓橋經驗”中汲取了靈感,將更多元的主體引入到聯動合作機制,力求“一站式”解決事故糾紛處理難題。
2018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中提出“廣東要在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國前列,要把廣東建設成為全國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南海區委區政府迅速行動,積極學習和運用“楓橋經驗”。南海公安交警部門、南海區人民法院、南海區司法局、佛山市保險行業協會等部門多次碰頭,圍繞多部門聯動處理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進行溝通協調,并制定《關于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機制的意見》,確立以“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為內容的“五位一體”交通事故多元化解工作機制,首創利用專業化、職業化的社會力量介入道路交通事故領域的社會矛盾糾紛調解模式。
凝聚多元化力量起訴前解決矛盾
一體化處理中心成立后,經司法部門專業培訓的“人民調解員”承擔了除責任認定、審理糾紛外的大部分工作職責。盧家耀認為,此舉既節省了人力投入,也有效簡化辦事流程,促進了交警部門交通事故調解與人民法院訴前調解的充分對接,為事故糾紛的當事人提供一站式的調解、立案咨詢等服務,提高化解矛盾糾紛的效率。
南海公安分局交警大隊大隊長鄧向陽表示,一體化處理中心的成立,促成調解、裁判、糾紛理賠一站式解決,真正讓群眾少跑一趟,化解矛盾于訴前,適應了南海區構建“大調解”工作格局的需要。
目前,一體化處理中心共設立三處調解點,分別位于南海公安分局交警大隊事故處理中隊、平洲交警中隊以及里水交警中隊。為暢通群眾咨詢渠道,一體化處理中心開通現場窗口咨詢、互聯網、電子郵箱、微信、微信小程序等五種模式接受群眾咨詢。
此后,交通事故糾紛處理就猶如上了“快車道”。
如果車主發生交通事故起了糾紛,公安機關交警部門會先處理交通事故,認定事故責任,當事人對事故損害賠償有爭議的,可前往一體化處理中心申請調解,交警部門及時將相關當事人、事故車輛、責任認定等信息傳遞至網上一體化處理平臺。
一體化中心收到調解申請后,審核資料,符合受理范圍的進入調解程序。“我們會依據《廣東省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項目計算標準(試行)》等條文,對涉事各方當事人進行調解。”麥柏威翻開相關文件,“這是今年4月出臺的文件,里面對各類損害賠償項目進行了細分,有明確的計算方法和證據以及說明,是很詳細很權威的指引。”
如果案件涉及人身損害需要申請鑒定,各方當事人可協商選擇鑒定機構,也可由人民調解委員會從一體化平臺上隨機選擇。調解成功,當事人可向駐點法院工作人員或審判員申請司法確認;不成功則由調解員出具《調解情況登記表》,當事人憑此到法院立案。
此外,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以及司法確認后,可通過一體化平臺在線申請保險公司一鍵理賠,三個工作日內就能拿到賠付款項。
數據顯示,2018年1月至11月,南海公安交警部門接獲事故類投訴案件同比下降24.2%。南海區人民法院交通事故賠償糾紛案件的訴訟立案數量,與2017年同比大幅下降,降幅達57.5%。
(新媒體責編:news1166)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