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引領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省委書記劉家義給濟南出的第五篇“命題文章”就是“通”。這個“通”,主要是交通樞紐。
一座通達暢行的城市,其信息手段更先進、資源整合更迅速、市場競爭更充分、合作共贏機遇更多樣。“通”,對正在打造“四個中心”的濟南意義重大。
交通樞紐建設為何指向濟南是有歷史與現實原因的。從百年前的膠濟津浦,到普速列車時代的干線樞紐,再到在國內城市中率先嘗鮮高鐵,濟南在我國鐵路交通上的重要位置一直不可替代。進入高鐵時代,面對國家最新規劃的“八縱八橫”藍圖,依托“米”字形高鐵路網進入經濟發展黃金期的鄭州、合肥等城市,短短幾年時間迅速成為高鐵時代的城市贏家。曾經的“鐵老大”——濟南,以往核心樞紐的含金量被稀釋了。
根據先進城市的發展經驗,作為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的核心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直接影響這座城市乃至全省經濟發展的水平。鄭州、合肥的經驗就十分值得濟南學習。近年來,搶抓“一帶一路”機遇,鄭州強力推進鐵路港、空路港、公路港、海路港四港一體建設,實現了多式聯運,形成了強大的物流集聚效應。2016年,鄭歐班列達到251列,貨物僅有不足8%是本省的,而92%以上是外省的,其中有12.6%的貨物來自山東,在此形成了買全球、賣全球的態勢,成為中部最大的物流中心。
再以合肥為例。過去的合肥交通很不發達,但是近年來,合肥打造綜合交通樞紐,形成“米”字形高鐵網,多方爭取支持,使本來規劃不走合肥的京福高鐵等重要干線都經過合肥。前不久,安徽省領導在接待去合肥考察的濟南市黨政考察團時就非常自豪地說,“現在安徽的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都不比山東差,這一局面是我們積極爭來的”。 可以說,沒有大交通的支撐,就沒有鄭州、合肥這兩年的大發展。當前,濟南正在打造區域性物流中心,相比鄭州、合肥的交通樞紐建設水平,濟南的差距明顯,必須狠下功夫,不能等也等不起了。在交通樞紐建設方面,今年的濟南政府工作報告中有明確的規劃,提出要打造“米”字形高鐵網;加快濟南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全力推進新東站、濟青、濟鄭等高鐵建設,推動形成以濟南為原點,連接省內、通達全國的高鐵樞紐。在全省路網布局中,山東省則給濟南以重要定位。此前,《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發展規劃》中提到,圈內城市將納入一小時生活圈。“十三五”期間,全省將建成“兩橫兩縱雙輻射”的高鐵網,以濟南為中心的“1、2、3小時”高速鐵路交通圈被納入進來。可以說,濟南已經迎來交通樞紐建設的“黃金期”。
濟南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和國家級流通節點城市,在高鐵時代這是山東和濟南的重要優勢資源,但要在未來的全國發展格局中實現彎道超車,還需要濟南乃至全省做更多功課。另外,在航空領域,濟南臨空經濟區的遙墻機場一年的貨物吞吐量有十萬噸,相當于支線機場的吞吐量,但這里實際上是干線機場,“十萬噸的貨物吞吐量太小了”。因此,加強濟南交通設施“內圈”、“外圈”建設,就是要推動形成以濟南為原點的“米”字形全國路網性鐵路綜合樞紐,完善“兩環十二射”高速公路網,推進濟南機場擴建,加快小清河復航,就是當前的重中之重。
所謂完善“內圈”,主要在省內,就是以建設連通周邊6市放射狀城際通道為核心,進而銜接形成省內北部沿海通道、魯南通道、京滬二通道等交通走廊。加強“外圈”,也就是在國內,優化完善濟南鐵路樞紐,打通樞紐內各場站聯系,形成對外“米”字形樞紐框架,內部“井”字形樞紐結構。通過京滬高鐵實現與京、津、滬、寧、杭有效聯系,通過石濟客專實現與石家莊、雄安新區聯通,通過鄭濟高鐵打通與京九、京廣線以及鄭州等城市聯系,使濟南成為輻射山東、聯系全國的重點樞紐城市。
談及讓濟南做好“通”字這篇文章時,劉家義書記還把關注點放在了“治堵”上,在調研座談時他說得很直接,“濟南的交通壓力很大,交通擁堵點不少,擁堵點一多,生活就不方便,還會增加社會矛盾”。
的確,對內的交通擁堵問題困擾濟南很久。在高德地圖多次發布的報告中,濟南在被監測的全國重點城市排名中大多處于墊底位置。這個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民生問題,一直以來備受濟南各級重視,治堵已經被上升為“三大攻堅戰”之一的高度。于是,我們看到,全市軌道交通3條R線全部開工,“高快一體”路網體系日趨完善,二環西路南延工程和順河高架南延工程兩大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工業北路、二環東路南延、二環南路東延等工程也在穩步推進;“治堵十大措施”給出了下一步濟南治堵的重點舉措,“史上最嚴停車令”新增20條禁停道路……新的交通出行方式、新的標識標線等陸續出現在濟南街頭,新的理念、新的思路逐漸成為共識。
從治堵攻堅戰帶來的“大交通”,到打造名副其實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中國東西南北交通的交匯點——濟南,正借助打造國家交通樞紐的歷史性機遇,繼續隆起山東經濟的脊梁。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