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交通局局長任立新接受市民贈送的禮物——交通指揮棒
問政現場
西安的發展超越需要城市交通持續發力,如何讓西安交通跑出“西安加速度”?昨晚8點整,西安首檔電視問政節目《問政時刻——工作作風轉變進行時》犀利開問。市交通運輸局系統的22位負責人,作為今年第六期電視問政節目的“考生”,走進直播室“應考答辯”。記者了解到,節目最后市民代表送出“交通指揮棒”,期待交通部門能夠“不越底線”。
記者 馮曉瑞
直面問題
電視問政聚焦西安交通
昨日,電視問政已經舉辦到今年第六期,西安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局長任立新帶領各區縣交通局長和相關部門共22位負責人,上臺接受市民質詢,直面百姓關切。
本期問政圍繞市交通運輸局在建設“和諧綠色西安交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展開,劍指我市交通運輸部門在履職盡責、監管執法、作風建設和辦事效率方面存在的“盲點”“短板”或問題。當晚現場播放的暗訪視頻,將公交出行難、出租車從業資格考試“門道多”、汽修行業監管缺失、超限站“形同虛設”、公路損毀嚴重、黑車泛濫、運政人員現場索賄等西安交通中的盲點和短板一一暴露出來。
辛辣提問
套路式回答被亮黃牌叫停
昨晚未到8點,西安廣電中心石榴花劇場燈光明亮,360名市民代表早早等候在觀眾席上,不少市民代表還帶著筆和本,時刻準備著向場上的負責人犀利開問。
“汽修行業出店經營,室外噴漆到底該誰監管?”“對于黑車司機向運政人員請客吃飯是否知情?”問政現場,隨著一個個尖銳的問題接連拋出,相關負責人臉紅冒汗應考,直面問題。看到暗訪視頻暴露出的“黑車司機與運政人員勾結”“運政人員現場索賄”等問題,現場更是響起多次掌聲。
昨日節目現場,還首次出現了套路式回答亮“黃牌”的新環節,現場媒體觀察員可以針對被問政單位嘉賓回答的問題亮黃牌,叫停套路式的回答。“滴滴滴……”當天的問政現場,市交通局副局長張永民在回答“黑車攬客屢禁不止”的問題時,三位媒體觀察員舉起了黃牌,警示的聲音響起,“叫停”了張永民的回應。
在面對暴露出的其他問題時,西安交通系統多位負責人表示“痛心”“震驚”的同時,也紛紛表態將立即行動,從長效機制和作風建設上找出問題,對癥下藥。
最后,現場觀眾用手里的表決器,將本場問政的整場滿意度定格在24.88%。
市民代表送禮物
期待“不越底線”
節目的最后,市民代表為交通部門送上一份特別的禮物——紅綠交通指揮棒,接過這個禮物,任立新說道:“自己理解,綠棒代表著市民對我們的希望,提醒我們給群眾提供高效便捷的出行服務;紅棒則是代表在進行行政執法行為時,認清底線就是高壓線,只有不越底線,交通鐵軍的建設才有希望。”
一場電視問政,既問出工作中的問題所在,也問出了百姓期待和責任擔當。對此,觀察員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馬治國說道,交通運輸工作亂象叢生,部門領導非常不好當,但是從嚴格執法的角度來看,交通部門依法行政的態度和能力還是不到位。面對問題領導都是兩種態度,一種表示“震驚”“痛心”,說明對問題不了解,存在失職嫌疑;第二種則表示長期存在但解決不了,也是推諉不作為。因此,交通部門首先應該解決不作為的行為,例如超限站“守株待兔”的做法;其次,要杜絕亂作為的行為,例如治理黑車涉及到的索取賄賂;最后,要杜絕徇私舞弊,濫用職權行為,例如出租車從業資格考試中的組織考試作弊問題。
觀察員陜西省行政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劉穎也表示,最感到震驚的事實就是執法人員收“黑錢”的行為,像這樣的“害群之馬”在堅決鏟除的同時,不能僅僅“查處個別人”“連夜開會”。而是要建立長效機制,從隊伍建設做起,從人員進口處進行把關,在使用人才、確定崗位時,要設置一定的標準。同時,在執法過程中,也要讓管理制度真正見到實效,不能讓制度成為“聾子的耳朵”,只有這樣才能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老百姓感受到幸福交通,幸福生活。
上期回顧
市工商局一個月處理直接責任人17名
本報訊(記者 馮曉瑞)第五期電視問政曝光了我市工商系統存在的問題種種亂象。一個月過去了,工商部門整頓的效果如何?昨晚的電視問政,首先就整改情況做出回顧。
截至6月1日, 針對上期節目曝光的32個問題,16個已基本整改到位,其余正在積極調查核實并予以解決。在整改的過程中,市工商局加大了問責力度,目前共問責處理直接責任人17名,追究領導責任26人。其中,黨內嚴重警告2人、黨內警告8人、行政警告5人、免職3人、辭退1人,誡勉談話23人,告誡約談2人,通報批評1人。
針對大家普遍關心的建設路和測繪西路的保健品店欺詐問題,灞橋區官廳新村小作坊制假售假問題,戶縣灃京工商所干部接待群眾粗暴蠻橫的問題,相關人員分別被給予了黨內警告處分、免職處理等。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