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距離首批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開業已經過去十年。
十年來,消費金融行業快速發展,尤其自2015年以來,消費金融滲透率迅速上升,規模迅速擴張,在彌補傳統金融服務不足、便利居民消費借貸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一個直觀的反映是,現在只要通過一部手機,即便沒有信用卡的白戶,抑或在偏遠的農村,都可以在多個APP快速借到錢,金融服務變得觸手可及。
這背后是參與主體的擴容、消費意識的崛起以及技術手段的升級——從銀行、消費金融公司逐漸擴展至互聯網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平臺;從“70后”“80后”消費主力過渡到“90后”“00后”年輕一代;從線下審核發展成大數據風控。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布的《2019中國消費金融發展報告》預測,從行業整體發展空間來看,預計我國消費金融行業仍會有五年以上的高速成長期,預計表內消費金融占總信貸規模有可能突破25%以上。
盡管消費金融市場潛力依舊巨大,但對消金機構而言,受監管、運營策略、市場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行業突飛猛進的時代已經遠去,下一個十年,既充滿機遇,也不乏較大的挑戰。
一方面,監管仍在持續收緊,尤其是8月民間借貸利率上限被限定為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4倍,大幅低于此前劃定的24%和36%“兩條紅線”,這意味著合規成本將會增加,達不到監管要求及控風險的目的,一些中小型非持牌消費金融機構將面臨淘汰。
另一方面,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消金市場競逐者正在增多,今年以來,陸續有小米、平安、美團等巨頭新玩家進入,有消息稱,螞蟻集團也正在申請消費金融牌照,建行也在籌備自建消金公司。最新消息是,微博錢包近日低調上線了一款“隨借隨還”的類信用卡支付產品——微博花花金,覆蓋所有支付場景。巨頭的入局,推動著消費金融行業加速進入洗牌期。
然而,近3年來,行業發展明顯放緩,增速持續下降。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廣義消費貸款余額(不含房貸、經營貸)同比增長15.92%,較2018年24.12%的同比增速下降超過8個百分點。
挑戰不止于此,監管機構對控制居民杠桿率三令五申,宏觀經濟形勢和收入增速也不支持杠桿率繼續大幅攀升,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認為,依賴于用戶下沉的增長模式已經走入死胡同,未來的增長,更多地要靠中高收入群體的負債調結構。在此情況下,消金機構既要持續在增量市場進行開拓,又要在存量市場筑牢根基,運營策略必須隨之調整。
如果前一個十年是消費金融飛速奔跑、快速發展的時代,下一個十年就是行業格局重塑、規范發展的十年。
消金機構靠過去追求規模、速度的外向式發展邏輯已不可行,需要向注重質量、效益的內涵式發展方向轉變。有研究報告指出,從長期看,流量數據廣、負債成本低的頭部機構和細分場景可靠、資產端定價能力強的垂直機構將脫穎而出。前者以BATJ等互聯網巨頭為代表,后者則有如小花科技等消費金融科技企業。
小花科技由中信產業基金于2015年以控股方式孵化而來,是一家以技術為核心,著重運用科技手段為金融機構提供服務的公司。
作為一個科技型企業,小花科技始終重視自主研發,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科技上不斷探索,建立起包括智能獲客、運營的 Marketing AI 系統,風控組合管理工具 RiskAI系統,以及基礎運維的DevOps AI在內的三大AI核心競爭力,實現了AI技術在消費信貸業務全周期的應用。
目前,小花科技已擁有 13 項自主研發的系統軟件著作權,科技能力獲行業和合作伙伴認同:2017 年與合作伙伴一同入選 MIT Technology Review(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金融科技人臉識別應用案例,同年,入選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組織編寫的金融科技專著《金融科技:發展趨勢與監管》經典案例;2019年獲新華網金融科技“卓越風控優秀案例獎”,并在同年入選德勤“2019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
不同于純科技公司,小花科技的優勢在于集技術智慧與業務思考于一身,并有扎實的自身業務實踐基礎。目前,其業務場景覆蓋現金借款、信用卡余額代償、小花貓分期商城等領域。最新數據顯示,小花科技已累計撮合資產規模超過330億元,用戶規模超過4200萬。
未來,小花科技將以發展普惠金融為目標,持續加碼AI技術創新,運用科技推動消費金融行業不斷發展升級,為國家普惠金融戰略的實施持續增添動力。
(新媒體責編:syhz0808)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