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現在,我們的生活日益更加美好快樂.然而在倡導文明、綠色和諧城市的今天,在您對您生活的幸福環境的遐想的同時,殊不知環境中看不見的氮氧化物、硫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好似要吞噬整個世界,在工廠不斷地排放污水,廢氣;城市中,汽車不斷的排放著尾氣……鼻、喉,引起眼病、喉頭炎,肺癌,毒癥狀公害成因貢獻率為汽車,冶煉工廠,焚燒企業等,每天有1000多噸碳氫化合物進入大氣,約75%為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因為這些汽車和工業尾氣中的烯烴類碳氫化合物和二氧化氮被排放到大氣中后,在強烈的陽光紫外線照射下,會吸收太陽光所具有的能量后,會變得不穩定起來。原有的化學鏈遭到破壞,形成新的物質,其產物為含劇毒的光化學霧。若是生活在如此的環境之中,我想我們真的過得幸福嗎”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持續快速發展,我國逐漸出現了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一系列問題,若不及時加以制止,勢必會出現重大的環境問題。自以習近平主席為首的黨中央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五位一體總布局,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進行部署,體現了我黨的深謀遠慮、高瞻遠矚,也為我黨今后的工作指向了方向。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關系到可持續發展戰略能否實施的長遠大計。
筆者認為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良好的環境建設需要資金的支持,更需要人類思想觀念的改變和認識,另一方面,社會需要發展,需要從自然環境中獲取必要的位置,從而發展經濟,形成資源的循環產業鏈推動生產力,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社會高質量多的進步。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列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并用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觀照世界未來,形成了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新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再次強調生態環境問題,明確指出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會議上提出的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則,可以看出生態文明建設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的密切聯系。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實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等理念,要求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對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的鮮明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推進人類生態文明建設,探索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自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走到哪里,就把對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關切、叮囑講到哪里,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問題,形成科學系統的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既深刻反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也鮮明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的時代特色、實踐特色和中國特色。
政府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者,在組織實施生態文明戰略上承擔著首要責任。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思路,提出了當前建設生態文明的四個著力點,即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需要各級政府進一步提升意識、創新管理、完善制度,全面提升建設生態文明的領導力。
首先,抓好生態意識文明建設,引領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的價值理念。生態意識文明是指從生物與環境整體優化的目標來理解和追求社會發展的思想觀念,包括生態憂患意識、生態科學意識、生態價值意識、生態審美意識、生態責任意識等。生態意識文明不僅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前提,還是協調人類內部有關環境權益的紐帶,是人類認識能力提升的集中表現。建設生態意識文明,政府首先要以身作則,秉持生態理性的價值取向,追求綠色公共治理目標,樹立綠色發展的政績觀,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實踐,做好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規劃和組織協調,使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全過程,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的協同并進,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的和諧共存。
其次,抓好生態管理文明建設,推動全社會探索綠色發展的創新實踐。生態文明建設本質上屬于社會公共管理領域,政府只有將生態文明理念全方位地整合到公共治理過程中,才能推動全社會的綠色發展。建設生態管理文明,政府就要以創新綠色治理機制為著力點,通過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制定綠色發展中長期行動計劃,完善以綠色GDP為核心的政府績效考評機制,切實體現政府綠色公共治理的理念,發揮政府在推動綠色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同時,政府應繼續積極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綠色經濟在國民經濟結構中的比重,加快發展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大力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產業,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此外,政府應將生態經濟效益作為公共管理決策的核心依據,通過制定綠色產業發展規劃、推行綠色產業質量認證標準、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等措施,構建完備的促進綠色發展政策體系,確保政府生態管理的規范化和長效化。
最后,抓好生態制度文明建設,營造全社會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優良環境。生態制度文明是生態建設和保護的制度規范成果,是衡量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標尺,也是生態文明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建設生態制度文明,政府就要強化生態管理中的法律責任,通過完善促進生態建設的法律和政策體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通過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生態補償機制等措施,強化生態法治保障能力,提高社會成員執行生態制度規范的主動性,使生態文明建設真正落在實處;通過完善綠色金融體系、豐富綠色稅收手段、扶持綠色科技創新等措施,發揮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的合理作用,協調整合各種管理要素,營造全社會服務綠色發展、合力建設生態文明的良好環境;通過繼續推進區域性低碳發展試點工作、碳排放交易試點工作,分類總結不同行業和地區低碳發展的典型模式和成功經驗,不斷完善綠色低碳發展的制度體系。
民眾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承擔著踐行者的主體責任。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的高級形態,涵蓋著人際和諧、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全部內容,在根本上體現著社會民眾更高層次的利益需求。當前,如何在享有經濟發展成果的同時享有優質和諧的社會生態環境,仍然是廣大民眾高度關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生態文明建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契合了百姓的現實需求,贏得了百姓的真心擁護。社會公眾是生態文明行為建設的主體,只要匯聚全民建設生態文明的源動力,定能譜寫出美麗的新篇章。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產融經濟研究員,黃石市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會籌備組長黃運強供稿)
(新媒體責編:syhz0808)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