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數據時代,海量視頻監控已構建起“城市天眼”,實現對城市的全域覆蓋。在嶗山,就有這么一家企業,為城市點亮“慧眼”。位于嶗山區國際創新園的博云視覺科技(青島)有限公司,憑借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有效解決了城市大腦的痛點,讓城市天眼做到了“明眸善睞”。
戰“疫”大顯身手訂單不斷
“這幾天,我們一個技術團隊正在菏澤忙碌,為當地的智能交通信號燈運維項目服務。”青島博云總經理馮棟告訴記者。
博云視覺是一家源于北大技術背景、院士掌舵的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專注于數字視網膜與數字云腦核心技術研發及應用推廣。博云視覺堅持以視覺信息為入口、融合多源異構數據,依托云平臺打造算法倉庫及城市安全與綜合治理大數據,形成“端-邊-云-用”標準化城市智能視覺特征聯網方案。構建全天候全覆蓋的“城市慧眼”系統,形成與城市大腦的“腦眼結合”,支撐城市安全建設各相關部門的業務需求。
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見證了這家科技企業的不凡實力。考慮到疫情防控的需要,疫情發生后,博云視覺基于過往社區智能化建設經驗,結合自主研發的睿目、靈鑒等人工智能產品,歷經14天晝夜奮戰,上線了一套博云疫情防控網格化管理平臺。
依托該平臺,社區疫情防控變得簡單卻科學。在社區出入口,只需設置一個常規可見光攝像頭+一個紅外光溫度探測器+一臺便攜式測溫主機,就可以通過非接觸方式對人體溫度進行篩查。博云視覺通過人臉識別算法融合紅外熱成像智能測溫技術,將紅外測溫結果與人臉抓拍圖捆綁標定,人體測溫精度可達到±0.3℃,當發現社區疑似發熱人員時(體溫超過37.3℃)自動報警,并記錄系統。值得一提的是,針對疫情期間戴口罩遮擋問題,博云視覺還進行了系統優化升級,人員即便在口罩和帽子大面積遮擋人臉的情況下也能被精準識別。
據介紹,通過博云智慧社區疫情防控網格化管理平臺在北京和青島等地的多個社區使用,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2020年全球經濟發展遭受沖擊,對比市場經濟發展狀況,博云視覺業績呈現逆勢增長趨勢,截至8月底,我們的訂單突破了1300萬元。”馮棟說。
▲交通信號燈故障檢測場景應用
自主創新造就硬核實力
“我們2017年帶團隊入駐青島,2018年正式在青島成立公司,2019年青島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研究院落戶青島嶗山,目前我們團隊有30多人,其中75%以上均為技術研發人員。”馮棟說,早在2017年,博云視覺就來到了青島,當時接的第一個項目是為青島市某公安局天網智能化系統建設智能解析中心。博云發揮自身技術和產品優勢,建設的智能解析中心為公安實戰的事前防控、事中指揮、事后偵察提供了大量支撐。其中,睿目視頻大數據系統可自動識別區域內的行人、機動車及非機動車等目標的屬性特征,實現對目標的快速檢索。同時,系統支持“以圖搜圖”功能,可在億級圖片庫中秒級搜索到目標結果,目前該智能解析中心已建成落地并順利交付運營。
據介紹,以往公安破案都是“眼藥水”戰術,以視頻偵查為主,靠的是民警在一段一段視頻中去翻找,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精力,通過博云視覺數字視網膜系統賦能,可以直接從視頻里將有效的目標信息提純出來,實現快速檢索,同時快速打通數據提純、傳輸、計算、存儲等多個環節。
“數字視網膜核心解決的就是信息提純。比如攝像頭一直在拍,但很多數據是無效的,如何把有效的數據進行處理,我們做的就是特征壓縮。把視頻畫面里面的那些人、車、場景等信息都抽離出來,進行結構化數據的存儲。”馮棟說,比如,我們搜索一個目標嫌疑人的活動蹤跡,只要登錄系統,輸入目標嫌疑人圖片進行搜索,就可實現目標嫌疑人的快速檢索。不僅搜索速度快、而且匹配識別準,準確率在90%以上。”博云視覺科技(青島)有限公司運營總監蘇大興介紹,該系統已經幫助分局破獲多起盜竊和治安案件。
支持人臉抓拍相機與視頻數據同時接入的人臉識別引擎、旨在解決海量矢量視覺特征數據的精準搜索問題的圖搜引擎……從數字視網膜到城市大腦,博云視覺先后攻克百倍率特征壓縮和千億級秒級特征搜索難題,實現特征實時匯聚、視頻按需調取、前端軟件可定義,展示了一家人工智能企業的硬核實力。
▲博云CTO王光超介紹數字云腦
鏈接: “看到”了青島未來
“落戶之前,我們考察了多個城市,發現嶗山區科創委的領導和工作人員最懂我們,最能理解人工智能產業和我們公司的產業價值。”馮棟告訴記者,這份“理解”是促成企業落戶青島的重要因素。
馮棟表示,涉足智慧城市領域并且選擇青島,也是看好青島良好的產業基礎。海信在智能交通領域已經連續十年保持行業第一,同時海信規劃的智慧城市建設未來非常大的布局,智慧城市方面與博云視覺有很多深層合作。
“AI的場景落地,必然要技術與實際場景結合。為了讓AI技術在實際場景中使用更便捷,從產品出發,從行業痛點出發,從行業和技術的吻合度出發,我們選擇了青島。”馮棟介紹,除了布局安防,圍繞青島的海洋優勢,他們也開始在數字海洋相關產業進行布局,目前已初步預研了如海洋生物監測、洋流數據監測、海洋牧場的邊緣監測等相關細分領域的技術和產品。
更重要的是,早在去年,青島就在國內首創提出建立人工智能產業共同體,將為中國的人工智能應用開出一條路子,成為我國人工智能應用新技術、新模式、新思想的重要策源地。這讓馮棟看到了青島人工智能產業的未來潛力。
馮棟介紹,圍繞青島正在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高地的目標,他們正在策劃成立“青島人工智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其中的關鍵運營內容就是建設一個開源開放平臺——“深藍云腦”。這個開源開放平臺將由博云視覺、海信等應用場景豐富的企業聯合國家科技部下設的人工智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AITISA)共同發起,打通算法、算力、數據,建成一個底層的開源開放平臺。基于這個底層平臺,做一個能力開放平臺,吸引更多企業加入進來,營造青島人工智能產業的領先生態,為青島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強力賦能。
(新媒體責編:syhz0808)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