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報記者 王雅楠
2018年,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全國“2+26”城市中唯一在采暖季不受停產政策影響的園區;2019年,區域優良天數達到252天,優良天數占比率為69.09%;2020年上半年,區域優良天數總計115天,優良天數占比率為63.18%。
成績斐然的背后離不開臨港環保人孜孜不倦的付出和努力。他們用一場場夜查,一回回督導,一次次回訪,回應著百姓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以環保管理源頭控制方式,重長效抓長遠,嚴執法動真格,打出了環境突出問題標本兼治的“組合拳”。
初冬時節,沿著化工大道走進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街道寬闊整潔,現代化廠房林立,生態公園讓人耳目一新。
“以前,我們生活在這附近真是叫苦連連,氣味刺鼻,一年四季不敢開窗,河溝里污水橫流,經常漂著死魚。”家住附近的居民齊先生說,“如今,環境真是大改善,空氣里聞不到刺鼻的氣味了,污水也得到了有效治理。”
為改善環境質量,補齊生態短板,2016年起,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拿出“硬招”,堅持每月每周每日研究環保問題,堅持現場一線督辦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制定24小時值班制度,有效地對環境突出問題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解決。這在開發區已成為工作常態。
“那時候,排污管道全是地埋的方式,企業夜間偷排偷放現象時有發生。”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執法局局長王子強介紹,他們拿出鐵腕治污的決心,對督辦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實行責任倒查機制,倒逼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到位;對謊報瞞報、敷衍塞責、履職不到位的,及時移交監督部門追究責任;對涉及違法犯罪的,落實案件移交制度,嚴肅追究刑事責任,構建零容忍、抓落實、嚴問責、重長效的環保大格局,確保“生態環境零問題、環保督察零問責”。
王子強指著不遠處的管道介紹,治水他們堅持從源頭把控。為了杜絕企業采用暗管偷排污水行為,從2016年開始,開發區實施了企業污水管網架空改造項目,綜合執法局在第一時間迅速推進,污水采用“一廠一管”架空排放方式輸送至污水提升泵站,集中輸送至污水處理廠。并安裝了遠程控制系統,可實現斷網缺數報警、水質恒值、超標關閥等功能,使水質穩定達標。
“架空和單獨的排放方式可以直接觀測到管網的連接使用狀態,區分企業排水水質,做到將企業排放放在‘陽光下’監督。另外,在企業排水末端安裝視頻監控,實時觀察排水狀態。”王子強回憶,環保執法會觸動企業的利益,剛開始,很多企業存在抵觸情緒。他就帶領著工作人員反復做企業的思想工作,并下發關于企業雨水管網及在線設施升級改造的通知,倒逼企業內部也不斷進行環保改造升級。
功夫不負有心人。開發區很多企業從最開始的不情愿到后來主動進行管網改造,目前,企業污水管網架空改造項目西區已全部改造完成,東區預計年底也可改造完成。不僅有效治理了污水,而且實現了雨污分流。
在治水的同時,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還發揮科技優勢,強力推進開發區大氣治理工作由“人防”轉向“技防”。
總投資1800余萬元的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有毒有害氣體預警系統試點項目,2017年9月通過環保部專家驗收,項目可對138種特征因子進行24小時全覆蓋監測。2018年,開發區再次投入3000余萬元進行二期項目建設,實現了對開發區近40平方公里建成區大氣環境質量實時管控,精準溯源,大大提升了區域環境風險防范能力。
為了杜絕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無組織VOC排放,避免增加企業建設成本和后期VOC治理難度,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執法局于2018年7月10日正式下發指導性文件,建議企業取消生產環節法蘭連接,改用無法蘭一體化管道進行連接。工藝操作必須使用法蘭連接處,應采用長頸凹凸法蘭進行連接,最大限度杜絕企業VOC跑冒滴漏現象,同時完成了67家涉及VOC排放企業專項治理工作,科學有效地解決了區域異味擾民問題。
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還采購了動車尾氣遙感監測服務,配備移動式尾氣遙感監測車,并定期聯合交警部門對過境重型柴油車尾氣進行檢測,實現了對移動污染源有效監管。
此外,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嚴格監管固體廢物動態信息,對涉廢企業實施電子實時動態管理,所有產廢企業加裝危險廢物智能監控系統,各企業在危險廢物轉移過程中,全部保留視頻影像資料、轉運單據。自2017年至2019年底,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共監督企業轉移接收危險廢物近萬次,共計4萬余噸,管理工作始終保持零誤差、零事故。
“我們通過錘煉隊伍,提升執法水平克服客觀難題。工作人員堅守在環保一線,堅持文明執法,動真碰硬,認真做好思想工作,推動工作順利開展,鞏固環境治理成果。”王子強說,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建立長效管理制度,避免“有事都來管”或“有事無人管”的工作局面,他們將區內所有企業分成5個片區,并將全體工作人員分為5個工作小組,與企業片區相對應,每個工作組負責監管一個片區,明確工作職責和工作范圍,將環保攻堅戰進行到底,共同守護開發區的碧水藍天。
(新媒體責編:syhz0808)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