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5日,“首屆區塊鏈學科建設國際會議”于中國人民大學成功舉行。《未來決定現在》、《與領導干部談數字貨幣》新書發布會同期舉行。會上,“區塊鏈與數字經濟研究國際聯盟”籌備發起。該聯盟為推動相關學科研究團隊組建、優勢資源共享、助力新文科建設、加強政產學研合作,打造引領學術前沿、聚焦問題導向、集成交叉學科優勢的全球標志性學術平臺,建言獻策。此次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區塊鏈前沿學科交叉融合培育平臺、中國人民大學區塊鏈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數學學院、未來法治研究院、物理系、商學院、金融計算與數字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區塊鏈研究院執行院長楊東擔任會議主持,中國市場信息調查業協會區塊鏈委員會秘書長黃永彬受邀出席。
本次會議中,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魯昕、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幼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朱嘉明,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主任張可云,中國人民大學數學學院院長鄭志勇、人民大學袁勇、賀榮強教授、中國市場信息調查業協會區塊鏈委員會秘書長黃永彬,深圳中裝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設計院院長熊兆寬,北京眾享比特有限公司副總裁李瑞,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區塊鏈中心主任紀滄海,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教授、國際電聯法定數字貨幣焦點組原主席文武,牛津大學歐洲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比爾·羅斯科,美聯儲前高級官員、美國斯坦福大學高級金融科技中心主任勞倫斯·瑞佛諾,中國計算機學會區塊鏈專業委員會主任斯雪明、長安街讀書會發起人、會長張斗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香港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墨爾本大學等國內外各界專家學者,比特幣協會、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北京金股鏈科技有限公司、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等業界代表,圍繞區塊鏈技術及應用前沿進行研討交流并建言獻策。
五中全會指出: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中國人民大學率先行動,為推動跨學科學科交叉融合,助力新文科建設、加強政產學研合作,打造引領學術前沿、聚焦問題導向、集成交叉學科優勢的全球標志性學術平臺,建言獻策。
本次會議就區塊鏈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教材體系、學術雜志、創新創業、國際合作、政產學研合作等進行深度探討與交流。區塊鏈作為目前數字文明核心的技術驅動,正全方位、徹底地改變著包括生產、流通、消費和生活模式等各個領域。區塊鏈不僅僅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對生產關系的重構方式,其與經濟、法律、管理、信息、數學、物理等多維科學聯系極為緊密。區塊鏈技術要求跨學科人才,而當前我們的教育體系更注重對單一技術的深度培養。同時,區塊鏈技術不能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而要完成大范圍的場景落地,這要求團隊對場景落地了解的同時擁有很強的協作能力。
會議還提出,區塊鏈是人類歷史嶄新的一頁。與過去的以工業文明為基礎形成的工業經濟及其學科體系不同,區塊鏈不是工業文明的延伸,而是數字文明全新維度的發展。目前,舊學科體系、知識體系、教材體系、人才培養模式已經無法應對數字革命帶來的巨大挑戰,這些舊模式在面對新問題時已然幾近失靈。社會亟需重構區塊鏈政產學研體系,高校、職業學校要整合一套區塊鏈課程體系進行規模化和體系化的培養,注重交叉學院、交叉學科的設計,開發理論化、思想性的教材,與國外院校進行全球化交流和合作,并注重學生以外的社會群體的需求。這需要集全球之力共同應對之,并進行自我革命,刀刃向內,在靈魂層面進行革新,以響應國家“打破學科專業壁壘,積極推動跨學科組織模式創新”的號召,著眼于數字社會未來發展趨勢,搭建區塊鏈交叉學科融合平臺。
“區塊鏈與數字經濟研究國際聯盟”擬由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魯昕,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朱嘉明,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幼平、倪光南、中國人民大學區塊鏈研究院執行院長楊東、秘書長卞東、數學學院院長鄭志勇、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區塊鏈中心主任紀滄海,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教授、國際電聯法定數字貨幣焦點組原主席文武,牛津大學歐洲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比爾·羅斯科、中國計算機學會區塊鏈專業委員會主任斯雪明、長安街讀書會發起人、會長張斗偉、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會理事長張景安、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吳震,人保財險原副總裁王和、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研究組組長、原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等聯合發起,旨在匯聚世界范圍內政府、高校以及產業多方力量,推動全球范圍內區塊鏈研究、技術應用、產業發展、智庫建設、人才培養等,形成高效的區塊鏈培養體系、強有力的師資力量與完備的教材體系。
(新媒體責編:syhz0808)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