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產業是支撐制造業、商業的基礎,也是我國實施刺激消費政策,支撐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沒有流通業,就沒有商業,沒有商業,社會經濟就很難繁榮。隨著“中國制造”的迅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生產制造基地,同時,中國也是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這標志著發展現代流通業,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刻。因此,多次提出提案,建議國家通過各種政策,扶持我國流通產業的發展。分析認為:
1、要在國家戰略層面,確立流通業的產業地位。只有在思想意識方面增強了,才有可能制定合適的政策措施來促進產業發展。
2、要通過稅收政策,對行業企業進行扶植。之前,我們一直也在呼吁為流通產業減免稅收。比如蔬菜銷售免收增值稅、物流企業大宗商品倉儲設施稅收減半等,都是國家對流通產業的扶植措施。也說明我們這么多年的努力,得到了國家相關部門的采納。
3、要加大對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張志剛認為,物流作為生產性服務業,是支撐經濟發展的基礎,其作用不可小視。他說,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分為兩種:一種是市場行為,靠市場需求去調節;另一種則是具有公益性質的,要靠政府來投建。比如,保證老百姓“菜籃子”工程的農貿市場和存貯果蔬的冷庫,就具有很強的公益性質。如果完全依靠市場投資的話,難免會產生菜價的大幅波動,不利于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因此,對于這種具有公益性的物流基礎設施,國家要加大投入力度。
此外,要加快電子商務的發展。因為加快流通領域電子商務發展,既可以擴大網上消費群體,培育新型消費模式和消費領域,又有助于降低流通成本,加快商品和服務價值的最終實現。“因為消費者在網上買東西,是不分區域的;而且,通過網絡直接交易,還可以減少很多流通環節,有利于降低總體成本。同時,還能促進快遞等衍生行業的發展。流通業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行業,又是一個基礎服務性行業。它的發展,需要政府、市場,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只有流通業搞活了,我們的經濟才能有無限活力。
物流成本是決定電商生死的關鍵瓶頸
對于中國的電子商務,阿里巴巴董事局執行主席馬云有著十分瑰麗的夢想。他日前在香港的一個投資者會議上表示:“人們始終在問我,美國電商和中國電商的區別在哪里?”他的看法是,“在美國,電商只是一個飯后甜點,是補充,美國的商業基礎設施已經非常完善。而在中國,電商則是主菜。我們正在建造中國的基礎設施。”馬云說:“目前,阿里巴巴占整個中國零售市場的5%。我認為,未來5年中國30%的零售業務將在網上完成。”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估計,來自中國266個城市的數據顯示,網絡消費中大約有60%是實體店消費的替代。
不過,在馬云的電商夢想之中,物流成本卻可能成為一個關鍵的瓶頸。安邦首席研究員陳功認為,馬云對電商的夢想已經開始忽略現實,迄今為止的成就讓他變成了一個需要進課堂再造的沖動小男孩。陳功認為,電商物流需要雙重物流的支持,過去的物流是從廠家到零售體系,然后消費者自行負擔商品從商店到家的物流成本。但在電商條件下,商品從廠家到網上的集散中心是一個物流環節,再到消費者手中還需要一個物流環節。因此,隨著電商規模的擴大,電商受制于物流成本的影響極大。
從國內電子商務企業的實踐來看,“物流執行成本”(包括運輸、訂單處理、倉儲、收發貨和退換貨等成本)已成為電商除銷貨成本外的最大支出。以當當網為例,2010年前九個月毛利潤率為22%。其中營銷費用、技術費用和一般管理費合計占總銷售收入的9.3%,但僅“物流執行成本”一項就占到銷售收入的13%,致使公司前三季度凈利潤率僅為1%。
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在上世紀90年代,其“物流執行成本”也一度占到總成本的20%,目前下降到10%左右,但仍占總銷售收入的8.5%。亞馬遜最大的成本是“銷貨成本”,由于在銷貨成本的基礎上確定售價,因此其銷貨成本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0%左右。1999-2003年,亞馬遜重新整合物流體系,使外部運輸成本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從13.8%下降到9.7%,“訂單執行成本”(主要是呼叫中心運營、訂單處理、倉儲、收發貨及支付系統成本)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從最高時的15%下降到9.1%。
由此觀之,物流成本的降低對電子商務企業非常關鍵。亞馬遜當初之所以能扭虧為盈,其關鍵因素也是物流成本的降低。在行業研究人士看來,亞馬遜模式的核心是用物流中心聚合訂單需求,以對接大型物流企業(如UPS、聯邦快遞等),發揮規模效應。但在中國市場,由于尚不具備UPS、聯邦快遞這類真正具有規模優勢的現代物流企業,因此,許多電子商務公司選擇了高成本的“自建物流隊伍”方式。
在中國市場,未來的趨勢是物流成本大幅增長。現在這一趨勢已十分明顯,高速公路亂收費嚴重,油價不斷上漲,人工成本大幅增長,這就使得物流成本的增長速度更高、更快,即使最終你買到手的東西所能得到的便宜越來越少,商品風險卻越來越大。
在陳功看來,電商的未來是附屬品產業,要么依附于金融業,要么依附于物流業,他們沒有其他的選擇,只能及時調整自己的發展策略。
(新媒體責編:syhz0808)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