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子科技領域,中國之所以被卡脖子,主要在于“缺芯少屏”。這兩點具體來說,就是缺少高端芯片、高端屏幕,長久以來,這兩大市場都被一些發達國家攥在手中。
目前手機市場的高端芯片主要是高通、三星、蘋果A系列,國產華為可以自研但不能自產;電腦市場幾乎被英特爾壟斷。高端屏幕領域,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三星和LG手里,從全球市場來看,三星占據了以智能手機、筆記本、平板電腦等為主的小屏OLED市場的大片江山,LGDisplay則在以彩電為主的大屏OLED市場稱王(根據IHS統計2019年三星、LG分別壟斷了全世界OLED出貨量的9成以上)。
面對技術和市場的圍剿,中國廠商如何突圍呢?
2006年,還躺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草坪上思考未來的劉自鴻,就暢想柔性屏的未來。2012年,劉自鴻離開IBM,與另外兩個斯坦福大學的校友創立了柔宇科技。
劉自鴻給柔宇科技確定的OLED方向是:超低溫非硅制程集成技術(ULT-NSSP)。這是一條在材料體系和工藝路線上和三星LTPS(低溫多晶硅)技術完全不同的全新技術路線。
關于LTPS技術,很多人并不陌生。京東方、天馬、維信諾等企業,用的就是由三星主導的LTPS,它的特點是將退火溫度控制在450℃,以便在玻璃上集成電路。
而柔宇自主研制的ULT-NSSP技術,用超低溫工藝和非硅半導體材料加工顯示面板,溫度控制在300℃以內甚至更低,在溫度要求方面優勢強于三星。此外,與LTPS技術相比,ULT-NSSP省略了高溫脫氫、離子注入、激光退火等復雜工序,并減少了曝光顯影次數,精簡了柔性顯示面板的核心工藝制程。因此,從理論上,柔宇的柔性屏生產線成本更低,生產良率也得到了一定提升。
據新華社報道,柔宇在2014年成功研制出厚度0.01毫米、最小卷曲半徑1毫米的彩色全柔性顯示屏。2018年,柔宇在深圳市龍崗區建立了基于ULT-NSSP技術的柔性顯示生產線。持續高強度研發是技術突破關鍵,柔宇科技借此實現了從0到1原始創新突破和大規模量產。
從此,全球全柔性顯示技術領域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大派系:三星系和柔宇系。
另辟新徑,困難是在所難免
但也因為另辟蹊徑,開辟新路線,柔宇不得不面臨一些現實的困難。如三星的技術已經有20多年,工藝成熟、產能穩定,因而更受市場歡迎。與此相比,柔宇從0開始,前期不僅面臨技術難點,更要面臨質疑,甚至是對手的打壓。
但這就完全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說是堅持創新的企業,必經之路。任何一個巨頭,都要經過這一步。三星當年,也沒少受到日本企業的、甚至美國的打壓。這是“成長的幸福”,也是“成長的煩惱”。
經過40年改革開放的高速發展,中國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一些領域“領跑”的轉變,但“在別人的地基上蓋房子,樓越高風險越大”,不掌握核心技術,遲早會被別人卡脖子,國之重器不立足于自身,容易動搖發展的根基。
這才是柔宇存在的最大意義。
就好像蘋果不會在傳統功能手機的產業模式和操作系統上打敗諾基亞,特斯拉不是在傳統汽車巨頭的賽道上異軍突起,中國的OLED全柔性顯示也很難在韓國三星制霸的LTPS路線上獲得超越。
唯一的機會是勇敢的原創。
新物種成長最大的特色就是,必須堅持長期主義、必須忍耐過“寒冬期”、必須十年坐得冷板凳。就像特斯拉,前16年不盈利,銷量只是豐田的3%,但如今8191億美元,成為了美國最值得期待的科技公司。
這就有點像“竹子定律”,竹子用了4年的時間僅僅漲了3厘米,從第5年開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瘋狂生長,僅僅用了6周就漲了15米。
柔宇的發展也是這樣的路徑。數據顯示,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柔宇研發投入分別為 1.6億元、4.88億元、5.86億元和 5.83億元,最近三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為 308.17%。
簡單理解就是,最近3年里,柔宇每收入1塊錢,就要拿出3塊錢投入研發。
可以說,柔宇是中國屏幕領域的特斯拉,F在,就處于特斯拉的早期階段。
從國家層面上,中國向來不吝惜對自主創新的認可和贊美。中國科技最高評定者——中國科協,每年都會在自主創新領域評幾個杰出青年。2020年,劉自鴻獲得了杰出青年成果轉化獎。
獲獎詞是這樣寫的:“他是全球柔性電子行業的領軍人物,秉持原創精神勇闖柔性技術‘無人區’,以多項全球首創成果突破產業難題,潛精研思,努力用中國創造引領國際產業新潮流”。
柔宇這一戰,事關下一輪屏幕科技產業的話語權…而有國家的肯定的資本的支撐,柔宇在新一輪技術革命中,勢必會打個漂亮的翻身仗。
(新媒體責編:syhz0808)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