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并支持市縣構建域內共享的涉農信用信息數據庫。專家認為,數字普惠金融創新是互聯網數字化與普惠金融融合發展形成的新業態,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推動力量,對于農村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銀保監會最新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涉農信貸實現連續五年增長。截至2020年年末,我國全口徑涉農貸款余額超過39萬億元;其中,普惠型涉農貸款余額超過7.7萬億元,同比增長約20%。
作為普惠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涉農信貸的供給對我國“三農”經濟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加快涉農信貸的發展,解決農戶信貸供需矛盾,為農村經濟建設提供資金來源,是普惠金融機構面臨的重點問題。
長期以來,由于“成本高、風險高、效益低”,農村金融服務是我國金融體系中的薄弱環節。近年來,金融支農政策舉措頻頻出臺,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支農信貸和金融服務力度,鼓勵保險機構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金融支農資源不斷增加,涉農金融服務持續改善。
作為國內頭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應用企業,百融云創將焦點放在了涉農貸款風控難題上。據介紹,百融云創依托農業大數據的支撐,定制了農業金融全生命周期智能風控管理體系,助力涉農金融機構完善客戶信息,防范欺詐風險,監控貸款資金流向,并根據不同產業制定差異化風控策略,有效解決了風控難題。
以百融云創服務的某涉農金融機構為例,在原有風控模式下,為滿足轄內規模種植戶貸款需求,該機構主要在法院等網站查詢負面信息,耗時較長,無標準化流程,且為了避免人為因素影響,貸款申請需逐層審批至總部;對于征信信息較少的農戶,主要靠經驗判斷,無決策依據。
面對這些“痛點”,百融云創為該機構建立了標準化審批流程,通過決策引擎實時查詢風險評估結果,在用信階段會再次自動觸發查詢。經過改造,原流程主觀性強的問題大大改善,原審批流程時間降至7天內,最終使得規模種植戶信貸審批流程實現了標準化。
專家表示,隨著“三農”扶持政策力度的加大,涉農信貸潛在需求將得到深度釋放,涉農金融機構將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客戶信息缺失、借款用途難以確認、還款來源單一、地域化差異大,是涉農信貸風控的“痛點”,依靠人工作業的傳統風控很難真正突破,亟待構建適應涉農信貸發展的智能風控體系,與傳統風控互為補充,進而帶動涉農信貸規模發展。
(新媒體責編:syhz0808)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