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以“激發數據要素新動能,開啟數字中國新征程”為主題的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建省福州市開幕。首次推出5G+8K超高清視頻,開通5G智慧公交體驗車,應用VR、數字化等現代科技手段展現紅色文化,通過AR等新技術帶領參觀者穿越古今,暢游三坊七巷……一批新技術新場景充分展示了數字中國建設的最新成果。
峰會舉辦多個論壇,國家發改委、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等相關負責人齊發聲。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得如何?數據要素如何流通?數字中國戰略如何推進?讓我們一起聆聽。
數字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
當前,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主要特征。隨著信息技術普及和互聯網發展,信息化與經濟社會的融合不斷加深,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數字高效化與數據要素化正成為轉型的標志性特征。
國家網信辦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0年)》顯示,“十三五”時期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要成就,我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全球領先,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網絡和4G網絡。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盛榮華介紹,我國信息技術創新能力和數字經濟發展活力持續提升。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中國從2015年的第29位躍升到第14位,并成為全球最大的專利申請來源國。數字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7.8%。
截至2020年底,我國網民規模增長到9.89億,互聯網普及率提升到70.4%,已建成5G基站71.8萬個,5G終端連接數據超過2億,互聯網協議活躍用戶數達4.62億。
數字政府服務效能顯著提升,我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全球排名從2016年的63位上升到45位,審計行政許可事項實現晚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的比例達到82.13%,全國一半以上行政許可事項平均承諾時限壓縮超過40%。
信息便民惠民加速普及,固定寬帶和手機流量平均資費水平相比,2015年下降幅度超過95%,平均網絡速率提升7倍以上,遠程醫療協作網覆蓋所有的地級市2.4萬余家醫療機構。
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深化拓展,我國積極參與國際多雙邊機制交流合作,倡導發起了《G20: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倡議》《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行動倡議》《全球數據安全協議》。
“我國是第一大數據資源國,數據、技術等新要素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生產力躍升的潛能巨大。”中國移動總經理董昕說,預計到2025年,有85%的應用運行于云上,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將超過65萬億元、GDP增長貢獻率突破50%。
產業數字化激活經濟潛能
峰會期間,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1年)》顯示,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8.6%;數字經濟增速達到GDP增速3倍以上。已有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上海等13個省市數字經濟規模超過1萬億元;北京、上海數字經濟GDP占比超過50%。
事實上,產業數字化的發展正不斷激活中國經濟新潛能。在浙江杭州的犀牛智造工廠里,服裝的尺碼、圖案皆可自由定制,消費者次日就能拿到成品。在四川西昌,攀鋼的“鋼鐵大腦”正指揮著整個工廠低耗、高效、安全地運轉,一年成本節省1700萬元,鋼鐵正在“用數據煉成”。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志軍透露,目前,全國已建成超100個具有一定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工業設備數量達7000萬臺套,工業APP突破59萬個。
“互聯網作為通用技術,促進了所有技術以及社會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這不僅給信息技術以及其他高新技術產業帶來了強勁的發展動能,而且也會推動工業、農業以及社會治理等方方面面的數字化轉型。
雖然數字中國建設已取得可觀進展,但一組數據仍值得人們深思:在美國硅谷,70%的創業公司都是技術驅動型,而在中國,超過90%的創業公司都依靠商業模式來驅動。許多數字經濟頭部企業仍缺乏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更多的傳統產業還在數字經濟的大門外“徘徊”。
在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上,“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在數字經濟領域,我們目前關心較多的主要是一些新技術,包括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還有互聯網平臺。”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張軍說,數字經濟需“脫虛向實”,支撐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發展,才能真正將產業數字化帶動起來。
城市治理向“數智化”升級
“海漂垃圾人工智能監測”“水質監測仿生魚”“全自動采樣無人艇”“生物多樣性識別探頭”……本屆數字峰會7號館“數字政府”館內,集結了各地各部門帶來的政府治理“黑科技”,展現數字化浪潮下城市治理從“數字化”向“數智化”的升級。
“現在大屏幕上顯示的是今天福建省連江縣大建村的海漂垃圾監測情況,我們可以看到,下午2點30分,系統發現海上垃圾14處,并已自動向海漂垃圾管理員發送提醒信息……”4月25日下午,在數字生態展廳內,工作人員點開“福建生態云”平臺“海洋環境”版塊下的“海漂垃圾”欄目,瞬間顯示出當前實時監測視頻數46條、報警通道數28路,全省海漂垃圾漂移軌跡、趨勢及分布情況一目了然。
作為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數字政府建設與發展取得積極進展。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楊小偉在當天召開的數字政府分論壇上透露,當前我國政務數據共享開放取得積極進展,目前有21個省(區、市)和122個地市建立了開放平臺,開放數據集超過9.8萬個。在線服務能力持續提升,200個便民服務實現“跨省通辦”,在線服務水平進入全球領先行列。
楊小偉表示,下一步將加快建立權威高效的數據共享協調機制,以跨部門高頻服務事項為突破口,加大推進數據共享工作力度。加快完善信息基礎設施,持續深化“一網通辦”,推動公共服務向省市縣鄉村覆蓋,特別是要針對老年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需要,加快信息服務無障礙改造,縮小數字鴻溝。同時加快網絡和數據安全法規制度建設,完善網絡數據安全管理相關法律政策,切實防范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安全風險。通過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大力推廣安全可控的技術產品和應用服務,為國家電子政務健康發展、安全發展提供支撐。
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主任盧向東表示,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各地區、各部門加快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在形成有效推進機制、積累數據治理實踐、構建數據平臺體系、豐富數據利用場景、利用大數據支撐疫情防控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全國一體化政務大數據體系建設提供了支撐,全國一體化政務大數據體系建設具備了基本條件。
政策利好集中釋放
峰會上還透露,圍繞推進數字中國建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更多支持政策蓄勢待發。
王志軍表示,下一步將推動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建立健全數據要素市場機制,提升數據管理和開發利用水平。推動數字產業做大做強,加快5G網絡規模化部署,推廣升級千兆光纖網絡,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經濟重點產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同時推動構建良好的數字生態,做好大數據、軟件、信息通信等產業“十四五”專項規劃的編制,加強政策協同與配套等。
國家發改委黨組成員、秘書長趙辰昕表示,下一步將完善頂層設計,統籌規劃新型基礎設施,引導社會多元主體積極參與,系統布局國家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建設。強化制度保障,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正在研究起草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的政策文件,將釋放數據要素的價值,以數據流引領技術流、人才流、資金流,推動資源高效配置。同時堅持發展規范并重,不斷健全完善規則制度,規范發展秩序,優化監管框架,為產業創新發展與良性競爭提供更好的保障等。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表示,將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力度,聚焦云計算、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重點領域,加快培育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骨干龍頭企業,促進形成各類所有制企業、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數字產業生態,著力促進現代經濟體系建設。
還需營造公平公正環境
與會嘉賓表示,近年來,國家正加速推進數據安全領域的立法建制工作,各部委針對數據安全也出臺了一系列規范性的文件,但數據安全方面的形勢依然嚴峻。
“數據是數字時代的重要生產要素,但同時也帶來了個人隱私、網絡安全、信息安全等新問題,需要我們共同面對、共同解決。”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說。
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用形象的比喻詮釋了數據安全的重要性:“數據這座富礦要開采,網絡空間是土壤,數字技術是工具,這個過程危機四伏,稍不留神就會導致安全事故。”
為避免事故,齊向東認為,需要劃三道安全紅線——數據采集的安全紅線、數據存儲的安全紅線以及數據交換和流轉時的安全紅線。守好安全紅線,必須建立完善的網絡安全防御體系,其中安全運營是關鍵。
不少與會者還談到了營造開放數字生態的重要性。
中國銀行董事長劉連舸認為,客戶的信息服務需求日益多樣,要想提供高品質的綜合信息服務,單打獨斗根本行不通,必須以生態為紐帶深化開放共享。
數字中國是一個系統工程,安全和生態都只是其中一環,構建與完善數字治理框架更為重要。
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建議,各方加快針對數字化發展的包容性和可持續性、數字基礎設施的安全性、數據治理隱私保護和倫理等方面的理論研究和政策制定,提出中國的數字治理框架和數字治理理念,促進全球形成公平、公正、無歧視的治理規則,為數字中國提供更廣泛的空間。
(新媒體責編:xmtqyd)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