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來,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內呈現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面對疫情威脅,營養健康產業也迎來新的挑戰和機遇。5月12日~14日,中國國際健康營養博覽會(NHNE)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行,多家企業帶來全球營養健康的創新趨勢。
5月13日,(由)中國保健協會保健咨詢服務工作委員會主辦的第十屆中國營養與保健食品行業創新論壇“創新匯”于NHNE展舉行。膳食補充劑的“新貴”——“N字號”NAD+家族的討論熱度一直高居不下,成為本屆創新匯的主題。
現場大咖云集,中國保健協會、各省市行業協會的領導,業內知名NMN品牌代表出席論壇,座無虛席。會上,業內人士深度交流NAD+家族:NMN、NR、NADH等前沿科研、政策、營銷資訊,掀起一陣陣(討論)熱潮。賽立復(中國)高級研究員、香港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博士呂婧受邀出席會議。因賽立復在抗衰老產學研方面表現出的創新能力,獲得了組委會評選的“抗衰老創新產品大獎”,眾望所歸。
賽立復(中國)高級研究員呂婧博士演講現場
賽立復博士分享補充NAD+人體臨床試驗成果
現場,呂婧博士作了題為“NMN/NR/NADH 的臨床研究分享”的演講。美國賽立復作為一個擁有20年歷史的細胞線粒體抗衰品牌,擁有一支由生物醫學博士團隊帶領的研發隊伍,在細胞線粒體醫學方面的科研處于領先地位。賽立復對于“N字號”物質的研究前瞻性也是業內公認的,作為賽立復(中國)高級研究員,呂博士參與了中國最大規模的NMN臨床試驗,對NAD+類物質的臨床進展情況有過深入的了解,對其未來發展方向也有獨到的見解,對此,呂博士在會上一一做了分享。
人體臨床試驗對新物質的意義在于哪?她表示,研究、試驗的科學性要看證據級別,實驗室及動物試驗屬于臨床前研究,證據級別比較低。而一種新藥的誕生,一般需要歷經四期的人體臨床研究,受試者人數從幾十到上千、數千,龐大的樣本量,可以充分證明新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即使在新藥推出市場后,也要進行長期的不良反應監測。
NMN作為近年來最具潛力、備受追捧的“抗衰新寵”被寄予厚望,但受到市場過度炒作,之前關于它的研究多是動物試驗,缺乏人體臨床的科學論證,一直是NMN行業的痛點。不過,呂婧博士表示,這種情況已經開始有所改變。隨著全世界對NMN的研究越來越多,NMN及其他NAD+類物質已全面進入人體臨床階段。
呂博士介紹,自2020年以來,已注冊的NMN臨床試驗共19項,主要是美國、日本開展,大多數臨床試驗規模不到100人。賽立復(中國)參與的NMN臨床試驗,受試者人數為100人,是中國規模最大的臨床實驗。目前,有11項試驗已完成招募,正在進行中,有兩項已發表結果。首個公布的試驗結果,顯示10名健康男性單次口服500mg NMN是安全的。第二項是發表在《Science》上引起轟動的NMN臨床實驗,25名絕經后的糖尿病前期女性持續服用250mg NMN,可增加肌肉的胰島素敏感性,首次確認了NMN對人體具有顯著的增益功效。
NADH人體臨床試驗具有30多年歷史
“N字號”的成員除了NMN還有NR和NADH。
呂博士分享,NR的臨床研究自2014年開始,目前總共有50+項已注冊的人體臨床試驗,有11項發表了結果。最新研究證明,NR混合物可提升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復速度近四成,并逆轉衰老指標,結果令人振奮。
而人類服用時間最長的NAD+補充劑,當屬NADH。自80年代開始到現在已有30多年的歷史。NADH總共注冊19項臨床試驗,已全部發表結果,是“N字號”中臨床研究比較成熟的元老物質。臨床研究表明,服用NADH對減輕疲勞、降低焦慮、提升運動表現、提升老年癡呆患者的認知表現,改善帕金森患者的能力缺陷有效。呂博士認為,它是“N字號”中更高效、有更多臨床數據支撐的NAD+補充劑。
創新匯論壇現場情況
論壇上,來自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宋雁發表了NMN申報新食品原料的流程和可行性報告。雖然現階段NMN與新食品原料目錄還有一段距離,但隨著NMN臨床試驗的開展,期望NMN能盡快進入中國新食品原料目錄。
現場的業內人士分別就NMN的應用技術、市場營銷等方面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互相學習,一齊推動行業進步。
這是賽立復第三次受邀參與“創新匯”論壇,賽立復科研實力強大,并樂于分享最前沿的抗衰老研究趨勢,今后,依然致力于與同行攜手,為抗衰老事業貢獻力量,造福人類。
(新媒體責編:syhz0808)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