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建設未來智慧校園正是“風起時”
2020年新冠疫情的大爆發,給高校教育和大學生就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在疫情防控和經濟下行的雙重影響下,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十分突出。據教育部數據統計,截止到2021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即將突破900萬人,創歷史新高,尤其是這次新冠疫情帶來的深刻影響,企業招聘需求下滑,線下招聘活動停止,高校校園封閉管理,實習中斷等現實難題,使得我國高校畢業生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就業形勢。
同時,“十三五期間”,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2020 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政策文件的發布,表明教育部已經把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和地位提升到戰略高度,高校教育信息化正迎來重大的歷史發展機遇。在新一輪教育信息化浪潮中,“高校智慧校園”的建設必將迎來重大的發展契機,同時將推動和實現高等學校管理、教學、科研和服務的現代化發展。
眼下,海外疫情依然嚴峻,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各個環節都存在著不確定性,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以5 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智慧型科技企業,正迅速助推各行各業從“信息化”走向“萬物智聯”的新階段。但另一方面,在后疫情時代,如何應對疫情沖擊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題,如何通過高科技手段賦能高校教育向數字化轉型,助力高校構建“智慧校園”,已成為當前各大高校亟需解決的社會難題,也是國家、社會和企業愈發關注的焦點。
后疫情時代,世紀民生用科技助力高校教育向數字化轉型
后疫情時代,給高校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也帶來了高校教育從信息化向數字化轉型和發展的新契機。“十三五”以來,我國正處在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攻堅期和轉型期,不斷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推動高校從“數字校園”向“智慧校園”的快速轉型和發展,是當前高校建設的一項重要目標,也是國家對高校辦學水平和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考評指標之一。
正因為如此,從就業的源頭和社會長遠發展來看,高等教育的數字化變革勢在必行。我國高校想要提高國際競爭力,更要從構建“智慧校園”入手,大力推進高校教育從信息化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放眼國內,那些專注于為“高校智慧校園”建設提供智慧解決方案的高科技企業,似乎鳳毛麟角。而世紀民生(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作為一家致力于為國內高等院校和企業提供基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域鏈的智慧教育解決方案的高科技企業,它主要通過智慧教室的升級改造,推動高校課堂教學改進,促進學生創新、創業、創造能力的發展,讓教師能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教學上,提高教學質量效率,培養大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并應用云平臺、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為學生提供更便捷的學習方式和更舒適學習空間,提升其各方面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規劃能力,以適應走出校園后的各大企業的工作崗位,為企業培育更多智慧型產業的人才。
打造“高校智慧校園”,世紀民生用智慧教育呈現“未來教育”樣板
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為智慧校園建設提供了可靠的網絡基礎,智慧校園的建設不僅是對國家教育現代化政策的回應,也是社會大眾近年普遍關注的焦點。“高校智慧校園”的建設要依托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技術來穩步推進,同時各大高校要加大智慧校園建設的經費投入,充分發揮高校在專業人才儲備上的優勢,培養專業信息化人才,才能建設高水平的智慧校園。
進入教育信息化2.0時代以來,利用AI和大數據的技術優勢,世紀民生已開發了智慧教室、智慧課堂和智慧校園等關鍵應用和平臺,構建了一套涵蓋“教學、教務、教研”智能化場景創新的智慧教育解決方案,致力于把“教、學、管、評”的業務鏈條形成閉環,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和教學模式的變革,逐步呈現“未來教育”的樣板。
邁向“萬物互聯”時代,民生軟件用科技點亮智慧高校教育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以及教育部對課堂教學改革的大力推進,教育教學觀念正由“以教為本”轉向“以學為本”。新型教學模式,如小組討論式、小班化、翻轉教室和混合教學正在推廣。于是,在教育部“三個課堂”的指揮棒下,智慧教育產業順勢而生,專注為校園、課堂、教育管理提供新一代數字化解決方案成為時下熱門行業,但并不是所有的智慧教育入局者都能提供從端到云一站式智慧解決方案的能力。
世紀民生是一家專業從事“智慧物聯+大數據+ AI+區塊鏈”,涵蓋“智慧校園+智慧政務+智慧城市”的技術研發和系統集成企業,創立“民生軟件”品牌,一直專注于黨政機關、部隊、教育行業的信息化建設,擅長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智慧解決方案。如今,世紀民生已為眾多高校提供了智慧教育云平臺,為各大高校量身打造了“高校智慧校園”。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如今,世紀民生已走過二十多年的歷程,早已成為國內智慧科技企業的領軍者。建設“智慧校園”的道路任重而道遠,但數據與教育的結合必定是大勢所趨。讓萬物更互聯,讓工作更智能,讓生活更智慧,是邁入“萬物互聯”時代,社會向數字化信息化的發展趨勢,也是世紀民生一生的企業使命!
(新媒體責編:syhz0808)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