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中國全面實施第一套機動車排放標準以來,二十年間排放標準經過五次變化,不僅各項指標越來越嚴格,標準更迭的速度也是世界罕見。雖然我們的機動車排放標準起步晚,但2021年7月1日國六排放標準正式實施,標志著我們已在二十年的時間內大踏步反超了歐洲排放標準的推行。隨著排放標準的進一步提高,中國道路運輸領域內節能減排的環保任務終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不可逆的環保趨勢 推動商用車行業減排降碳發展
21世紀初期,可持續發展概念進入中國,我們參考歐洲制定的排放法規也在同一時間開始執行。在“國一”至“國六”的近二十年時間,我國汽車產業產能實現了持續優化,通過排放的限制主動引領了產業整體的升級,增強了我國汽車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更重要的是,排放標準的升級對于我國加快改善空氣質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減少了酸雨、霧霾等現象的發生。
到2021年,我國的降碳戰略被提到了與減排同等重要的位置:我國承諾將在2030年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之后逐步降低,并在206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凈排放為零的“碳中和”在雙碳戰略的強化之下,環保理念擁有了全新的語境,作為碳排放大戶的商用車在這一語境中占據了更中央的位置。商用車減排降碳大趨勢如同一列飛速行駛的列車,正在不斷逼近目的地。然而正如列車時速總有極限值,商用車的減排也存在上限。自國四標準實施以后,柴油重卡已經需要通過外掛尿素罐來處理超標的氮氧化物,未來隨著更加嚴格的減排標準落地,對于商用車企業的研發投入要求將越來越高。在整個商用車行業接近減排瓶頸之時,盡快切換新能源方向似乎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商用車行業擁抱新能源是最正確的道路
為了跑贏“雙碳”、“減排”大賽道,不少商用車企業已經提前行動,落實了以新能源為核心的多能源并舉戰略。其中,吉利商用車旗下遠程汽車就是多能源并舉的堅定踐行者,因成立之初就確立的新能源為核心多能源并舉戰略搶占了先機。自2016年正式進入市場以來,遠程汽車已經形成了以純電動和增程式e-GAPF動力系統為核心的城市商用車產品和以甲醇清潔能源和換電技術的電驅動力系統為核心的公路商用車產品,在未來以新能源為主導的商用車市場中將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對于用戶來說,更換新能源商用車將可以跳出國六標準的限制。以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新能源模式來說,天然氣及甲醇都屬于清潔能源,排放要比汽柴油清潔得多,更容易滿足國六排放要求。除了針對特定區域用戶的經濟性優勢之外,在我國發展天然氣和甲醇燃料還有關乎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意義。同時,二氧化碳還可以成為生產甲醇的原料,實現碳的循環利用,對于雙碳戰略意義重大。
而純電、換電、氫燃料電池等模式更是因為零排放,無需考慮燃油車的排放標準難題。另一方面,目前國家相關政策也越來越偏向于新能源商用車的發展。截至目前,國內已有39座城市對新能源商用車開放了路權,未來這一數字將進一步提高。更換新能源商用車,對于用戶來說就意味著一步到位提前滿足了今后所有的排放標準以及未來更便利的路權。誠然,目前市面上的新能源商用車價格相比同級別燃油商用車不占優勢,但可以為用戶顯著免去一大筆運營和維護成本。以遠程汽車最新發布的星智輕卡為例:按每天跑150公里,每年出勤300天算,一年可節約燃料成本2萬多元,同時可節約近一半的維保費用。而采用換電模式的重卡成本節約則更為明顯:今年四月,吉利商用車百色礦山換電站正式投入運營,在業界首創“風光儲充換”一體化綜合能源站,據測算,通過能源網絡的支持,每輛換電重卡五年可比柴油車輛節約19.75萬元。另外針對新能源車型,已經涌現出了一批以“綠色慧聯”為代表的綠色運力和智慧車聯網平臺提供商,為用戶提供更為靈活的租車、購車方案和投入更低的全生命周期服務方案。這對于用戶而言極大地降低了新能源商用車門檻,可以更順利的完成燃油商用車到新能源商用車的轉換。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汽車設計研究專家郭孔輝曾在分析中表示,與燃油車相比,純電動客車、純電動重卡的使用優勢很明顯,很多節省使用成本都在50%以上;另外電機比柴油機結構簡單、部件少,不容易出故障,給用戶使用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也節省了維護的成本;雖然新能源商用車購車成本相對較高,但案例顯示,用戶3年就可收回成本。
無論是天然氣、甲醇這樣替代汽柴油的清潔能源,還是純電動、增程式混動、氫燃料電池這樣的新能源,現在都可以在環保性和經濟性之間找到平衡,為用戶帶來利益,為環境減輕壓力,同時可以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新能源為核心多能源并舉的發展戰略,迎來的將是三贏的局面。
越來越嚴格的排放標準,表明了我們國家對于以道路交通領域為標桿推行節能環保的堅定決心,也推動著我國商用車行業新能源化的快速普及,一片充滿可能性的藍海市場已經打開。商用車行業應該盡快抓住這一歷史交替下的重大機遇,搭上“新能源戰略”這趟快車,走出全新的發展方向,把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
(新媒體責編:syhz0808)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