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的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體現了無接觸、響應快、突破空間地理優勢,“互聯網+醫療”發展迅速。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行業也發生了很多變化,比如互聯網醫療成為一種趨勢,不僅迅速降低了社會公眾的醫療信任成本,更迎來了支付端的解禁開放和相關政策體系的進一步建立。加之醫改的深入推進、環境治理的不斷優化,互聯網醫療服務的一些環節逐漸有條件地合法化,發展趨勢也變得愈發清晰、確定。2020年年中,平安健康啟動全面戰略升級,聚焦“渠道、服務、能力”三大方向,向創業第二階段邁進,“使互聯網+醫療”服務融合與場景縱深證蹄疾步穩加速前進。
7月14日由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顯示:2020年我國互聯網醫療健康市場規模快速擴大,達到1961億元,同比增長47%;預測2021年將達到2831億元。從七年前的114億元到如今迫近3000億元,國內醫療互聯網市場規模數據的變化足以印證互聯網醫療的強大生命力。
在互聯網醫療用戶端,需求的不斷迸發也驅動著互聯網醫療健康企業快速迭代升級。以平安健康為例,2020年末數據顯示,平安健康的注冊用戶數已達3.73億人,月活數為7262萬。
事實上,互聯網醫療的風口還在起勢。而無論是從醫療服務、藥品流通、保險支付,亦或是AI技術、互聯網醫院,甚至醫療科普、信息搜索等點切入,互聯網醫療企業都在試圖向醫、藥、險等服務鏈條上的重要環節做延伸。
相較而言,資源稟賦最為均衡,在線上線下全場景和診前、診中、診后全流程覆蓋上最為完整的平安健康,已經開始了對醫、藥、險等關鍵服務節點的加速融合。
壹|離用戶更近一點
一直以來,醫療服務需求的低頻屬性被認為是在線診療提升用戶粘性的最大難題,但真是這樣嗎?
其實仔細推敲一下,我們就會發現無論線上線下,獲取醫療服務的便捷性才是用戶最大的痛點,而在互聯網醫療的場景下,用戶尋醫、問藥和支付等環節是完全可以“一站式”解決的。
也就是說,在線醫療的便捷性理應是用戶選擇的一個重要考量。
根據國家衛健委2021年7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門診量規模為77.4億人次,比起2019年的87.2億人次,大幅縮減,達到近五年的最低點。
線下醫療機構門診量規模的驟縮,很大程度上與疫情防控有關。去年以來,線下問診已被大規模分流至線上。尤其對于用戶中互聯網工具使用更為純熟的中青年人群,在線診療的方式更符合他們的使用習慣。
另一方面,疫情也使得全民健康管理意識大幅提升,因此隨著各互聯網醫療平臺的業務布局在慢病管理、健康管理等方向的外擴,在線診療的用戶粘性自然不斷抬升。
就互聯網醫療的尋醫、問藥和支付環節來看,過去由于政策限制,這三個核心環節實際上是被割裂開的,這就導致用戶無法通過線上問診享受到尋醫問藥和支付的完整服務——這恰是最影響用戶體驗的地方。
隨著線上處方開藥與醫療在線支付政策的逐步開放,互聯網醫療平臺真正在尋醫、問藥和支付環節上得以貫通,這才使得用戶體驗大幅提升。
就在近日,平安健康協同平安健康險實現商保直付功能。滿足條件的用戶登錄平安健康APP,通過保險服務頁面上的“互聯網醫院”入口體驗問診和購藥、送藥服務時,能在其保額內享受免支付的服務。
商保直付的新功能為平安健康用戶帶來了兩大便利:一是用戶無需去線下醫院即可享受到優質的醫療資源,診療過程中相應藥品也會極速送達;二是診療過程中,責任內問診和藥品費用將由保險公司與平臺直接結算,實現商保直付,且用戶無需進行收集資料等繁瑣的賠付步驟,就醫結束后即可自動理賠結算。
如今,平安健康通過商保直付功能,全面拓展渠道,開創醫、藥、險融合的創新合作模式,為用戶提供一站式、無感化的便利服務。離用戶更近了一點的平安健康,受到公眾認可也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在今年年初,由南都健康聯盟、南都大數據研究院展開的“國內8家主流互聯網醫療app”大數據測評中,平安健康分數最高。顯然,平安健康仍舊奔跑在行業的最前端。
貳|醫藥險三端融合
打通醫、藥、險,其實并不難,真正難的是如何實現這三端的融合,并與患者端形成“有效互動”。
無論從哪個口切入,越來越多的互聯網醫療平臺都試圖通過貫穿以“醫+藥+險”為核心的服務閉環,從而深度“綁定”用戶。
然而,這涉及到的是非常復雜的內外部資源整合與線上線下協同服務,更何況用戶是“綁定”不住的,只有更貼近用戶,去解決其獲取醫療服務的便捷性等痛點,才能贏得用戶。
盡管互聯網醫院場景與商保場景的打通,是平安健康基于自身資源優勢的一次創新實踐,但其實平安健康早就在戰略層面做出了一系列的準備動作。
2020年中起,平安健康啟動了全面戰略升級,聚焦“渠道、服務、能力”三大方面,并全速推進互聯網醫院建設、醫生團隊搭建、保險渠道產品拓展、健康管理服務提升及企業客戶拓展等重點項目。
截至去年年底,平安健康已與120余家線下醫院達成建立互聯網醫院的合作協議,其中50家已完成建設上線。線上線下醫療服務資源進一步地打通與整合,也為加速互聯網醫院與商業保險公司的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要盤活醫、藥、險與患者端的有效互動,醫療服務作為整個服務閉環最主要的入口,其作用尤顯重要,但這也是最難整合與運營的一部分。
在與線下醫院合作建設互聯網醫院的同時,平安健康還自建駐司醫療團隊,將其作為其醫療服務輸出的中堅力量。2020年末的數據顯示:平安健康自有醫療團隊已達2000余人。
而在平安集團大戰略之下,自誕生之初,平安健康打造的AI輔助診療系統就成為其能獨步江湖的另一利器。疫情高峰期間,平安健康獨家AI系統幫助平臺醫生為11.1億人次提供了醫療咨詢服務,同時對接眾多線下醫療機構。
以AI醫生助手為基底、駐司醫生團隊為中堅力量的平安健康,還在繼續建設多層次的醫生體系,從而為患者提供極致的醫療服務體驗。在去年平安健康提出的能力升級中,賦能四層醫生體系是最重要的一項內容。
除了提供AI醫生助手與駐司醫生外,平安健康還強化了外部醫生要作為“臨床中堅力量”來解決患者的核心訴求,同時聚集了近300位國內頂尖醫療專家,持續建設嚴肅醫療的品牌形象。
而通過橫向的內外部醫生整合以及專科化建設,平安健康在中醫科、皮膚科、婦科等專科領域集中發力,聯合各專科領域的三甲醫院精準提升服務能力。在專科醫生數量、專科日均問診量以及營收等數據上,我們都觀察到了顯著的增長。
對醫療服務端的強力支撐和對用戶的粘性提升,使得平安健康能夠融合用藥和支付環節,以強化對患者端的極致服務輸出。
事實也是如此,今年5月11日,平安健康以一場聚集全國頭部連鎖藥店、全球知名藥企、全球頭部保險公司高層的“商保賦能,智領醫藥新零售”大會,宣告了平安健康作為商保與醫藥的“連接器”,全面賦能藥店和藥企的計劃。
如此規模的醫療服務和醫藥供應鏈資源的整合,能夠為用戶提供包括線上咨詢、購藥,線下掛號、轉診、藥品配送在內的7x24小時醫療健康服務。另外還需要支付端的多層次覆蓋,才能最終實現醫藥險三端的融合,從而讓用戶能有更為完整的體驗感。
而“險”,又正是平安健康的“天賦”所在,憑借集團賦能的保險優勢,平安健康自然會在商保方向上投入更多創新的嘗試。
叁|全場景、全流程的價值
眼下,平安健康有近3.73億注冊用戶,全年日均咨詢量超90.3萬次。
我們再拿一個普通且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案例來看看平安健康的服務場景:
福建龍巖,35歲的周先生,由于腹股溝有不明原因紅腫,在當地醫院首診后病情卻并未就此好轉,紅斑逐漸向全身擴散并開始腫痛。周先生意識到情況不對,通過對比研究,他選擇了平安健康APP上的互聯網醫院,選中皮膚病中的頂級專家廖萬清院士。在廖院士的遠程指導下,周先生堅持用藥治療,效果非常顯著。
事實上,用戶只需隨時隨地登錄APP,簡單填寫姓名、年齡、有無過敏史等信息后便可進行在線問診、購藥。看病時間由“一長段”壓縮成一個節點。符合條件的用戶還可以享受商保自動結算。
但醫+藥+險的融合價值不只是在最基本的“閉環服務”上體現。在線上、線下不同的場景,以及在用戶求醫、問藥到治療、康復、健康管理的診前、診中和診后全流程服務中,平安健康還在不斷疊加自身的價值。
“平安健康作為平安醫療健康生態圈中的線上流量入口,致力于線上線下醫療健康服務的整合。在平安集團的大戰略下,平安健康將圍繞‘醫藥險患’服務場景,探索‘醫+藥+險’的創新融合,為用戶提供更有溫度的醫療健康服務。”
正如平安健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方蔚豪所述,平安醫療健康生態圈涵蓋的是全場景、全流程的服務。而之所以能夠形成“生態”,關鍵的一點就是相互賦能、協同發展。
就比如,平安健康推出的“藥診付”,恰是以醫、藥、險融合的創新合作模式,為藥店和藥企賦能的同時,能夠精準滿足用戶的各種用藥需求。
為了支撐如“藥診付”這樣的創新戰略產品,平安健康已與近千家藥企建立供應鏈合作,其供應鏈藥品品種超過6000種。在帶量采購的大背景下,這樣的合作能夠幫助藥企將院內處方轉化、引流到院外市場。
在渠道建設方面,平安健康通過打通的自建大倉、中心倉、O2O等網絡渠道,滿足多層次、多場景供藥需求。目前,平安健康云問診合作藥店數目已達15.1萬家,覆蓋全國32個省級行政區、379個城市,并與超過4000家連鎖藥店展開合作。
與線下藥店的賦能合作,又推動了平安健康生成在線隨訪、慢病管理、藥效跟蹤等健康管理服務,進一步促進院外市場為用戶提供專業化服務。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能夠清晰看到平安健康推動醫、藥、險融合的戰略意圖,并在不斷強化其在線上線下全場景,診前、診中、診后全流程中的服務能力。當然,這也是平安健康拔高在互聯網醫療領域競爭壁壘的重要方式。
“健康中國2030”的目標就在前方,平安健康將圍繞著這一宏大愿景,不斷創新與融合,始終為用戶提供有溫度的醫療健康服務,為國民健康保駕護航,助力全民健康事業發展。
(新媒體責編:syhz0808)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