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世界青年創新創業者筑夢
百米賽跑,以分秒定輸贏;棋海博弈,以落子論成敗。創新創業的比拼,該如何切磋?
金秋十月,英雄城南昌,前湖之畔。比拼闖勁、比拼創意,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開啟最終的較量。
這是一場持續了七年的高手切磋。從2015年,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啟幕,七年來,累計603萬個團隊項目、2533萬名學子參賽……一個個數字,標注著中國青年創新創業熱情的井噴式增長。
堅守育人育才“本色” 厚植雙創人才成長沃土
“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將立德樹人理念融入雙創教育中,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轉向為育人為本、全面發展,實現育人與發展的統一。
今年大賽進一步回歸教育本質,堅守育人育才“本色”,力爭從“稚嫩”中突出“不平凡”。新設“本科生創意組”,并設置單獨的晉級通道,保障在校大學生深度參賽,讓更多創新創業的“未來之星”能脫穎而出。并增加了參賽人員年齡不超過35周歲的限制,讓更多青年學生有展示機會。大賽同期舉辦的“創新創業成果展”,突出展示各地各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生力軍的成果。
作為最具創造力的群體之一,大學生在創新創業大潮中盡情施展,釋放著蓬勃力量。引導青年人在“敢闖”的同時“會創”,不斷豐富大賽引領教育改革的內涵,探索了新的培養觀、質量觀、人才觀、教育觀,推動高校人才培養范式從“就業從業”教育模式到“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轉變。
今年大賽在高教、職教、紅旅、萌芽的基礎上,新增產業賽道,積極引導大學生、中學生樹立創新意識,拓展創新思維,廣泛開展創新活動,助推科研成果轉化和應用,主動服務國家創新發展,實現了從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全鏈條、全覆蓋。
在大賽的帶動下,青年學子的實踐鍛煉能力顯著增強。目前,超過1000所高校的139萬名大學生參與“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累計約34萬個國家級項目獲得了總計超過58億元的資助,內容覆蓋全部學科門類,“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已經成為面向全體大學生的一項創新創業人才基礎培育工程。
七年來,以大賽為抓手,我國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不斷深化,開設3萬余門創新創業相關課程、建立3.5萬余人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專職教師隊伍、建設200所全國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一連串舉措,厚植了中國雙創人才的成長沃土。
做強創新創業“底色” 貢獻雙創教育中國方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梭動力”團隊研發的“北航4號”固液動力高空高速飛行器成功發射,實現固液動力飛行器高空高速有控長時飛行。
東北大學“管道偵察兵”團隊研發全球首款新型深海管道全息內檢測機器人,為我國深海管道安全運輸保駕護航。
重慶大學“一脈相傳”團隊首創共享通道無線能量與信息同步傳輸技術,研制出“油脈”系列產品,大大提高鉆井速度和鉆井安全性。
浙江大學“文物方舟”團隊以科技考古為主要特色,研發了一系列文物數字化相關的設備與軟件,制作出可移動的3D打印石窟,致力于搶救保護現存的中華文化遺產。
北京理工大學“星網測通”團隊針對衛星互聯網現有產品測不準、測不快、測不了、測不起的痛點問題,歷時12年,發明了系列測量儀。
……
大賽舉辦七年來,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創新創業項目。這些項目體現了以科技創新為基礎的大學生創業特點,催生了一大批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
引領科研成果轉化,今年大賽新增產業賽道,打造了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新一極”,推動高校的智力、技術和項目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密對接,推動并引領新一輪產業變革,有力深化了高校與科技界、產業界、投資界合作,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表示,中國的創新創業教育培養了大學生敢闖會創的可貴素質,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新時期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新突破,為當代大學生綻放自我、展現風采、服務國家提供了新平臺,為世界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中國經驗、中國方案。
點亮課程思政“紅色” 匯聚鄉村振興青春力量
南昌大學“珍蚌珍美”團隊以“魚-蚌+”生態治水模式,對富營養化水體進行治理,通過生態振興推動產業發展,帶動鄉村振興。
井岡山大學“百年好合”團隊采用林下套種的方式,種植自然分布的野生大葉百合發展林下經濟,助力井岡山革命老區農戶增收。
……
自2017年,第三屆大賽,百余支大學生創業團隊走進延安,開啟“紅旅”活動,形成“大學生創新創業扶貧”新模式,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學子走出實驗室、走向鄉村革命老區,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支撐,展現了青年一代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和創業溫度。
今年6月,在中國革命搖籃井岡山舉行的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全國啟動儀式,通過上海、嘉興、井岡山、延安、深圳、雄安等六地聯動,串起建黨百年歷史,弘揚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全國青年學子從井岡山出發“走讀”百年偉業。邀請革命后代、抗疫英雄、青年創業者現場授課和分享,開出一堂融思想政治教育、黨史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紅色筑夢等為一體的中國“金課”。
在本屆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上,朝氣蓬勃的大學生們以社會價值為內驅力,更加關注革命老區,關心民生疾苦,讓不少參賽項目顯示出深度和溫度。南昌大學“珍蚌珍美”團隊負責人鄒青青說:“青年學子投身革命老區助力鄉村振興,就是一根蠟燭點燃另一根蠟燭,為老區帶來更多的光和熱,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奮斗目標。”
據統計,今年全國共有2586所院校的40萬個創新創業團隊、181萬名大學生扎根革命老區、城鄉社區創新創業,共對接農戶105萬戶、企業2.1萬多家,簽訂合作協議3萬余項。
經過5年的實踐探索,累計450余萬大學生走進延安、井岡山、西柏坡、古田等革命老區參與“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廣大青年學生走進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和城鄉社區,接受思想洗禮、加強實踐鍛煉,將激昂的青春夢融入偉大的中國夢。
再添高質量發展“成色” 形成全球雙創教育生態系統
都柏林大學“涂瀝科技”項目提出要成為瀝青路面智能降溫涂層領航者。
滑鐵盧大學“生態漁業”項目研發出可移動太陽能曝氣富氧凈水全自動一體化生態儀。
肯塔基大學“惠醫智影”項目瞄準醫療市場,開發出了醫學影像AI輔助診斷系統。
……
從2017年第三屆“互聯網+”大賽首次設立“國際賽道”,當時只有來自9個國家的17支隊伍參賽。到今年,盡管受到疫情影響,仍有來自五大洲1263所學校的5531個項目、15611人報名參賽,包括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著名高校在內的世界前100強的大學全部組隊參賽。國內外參賽團隊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實現跨越空間的人文交流和同場競技,搭建起全球創新創業教育最大的交流平臺。
此外,從第三屆大賽的“一帶一路”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校長論壇、到第四屆大賽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學校長論壇,再到第七屆大賽的全球數字化教育云上峰會,每年大賽全國總決賽期間都要舉辦一場重要的創新創業教育國際交流會議,邀請各國高校代表,暢談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共商高等教育合作發展,有效擴大了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影響力。
七年來,大賽聚合了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幾千萬大學生,為國際青年搭建交流思想、互學互鑒、增進友誼的對話平臺,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匯聚更多國際化、年輕化、多元化雙創力量。一個全球最大雙創教育交流平臺,一個驚艷非凡的全球雙創生態系統已經形成。
“創新創業大賽這種聚合與比拼,是一種審時度勢的力量積蓄,創新創業關系到中國未來的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眼中,大賽已經成為高等教育領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成為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平臺,成為展示新時代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成果的重要窗口,成為世界大學生實現創新創業夢想的全球盛會。
青年一代創新創業生力軍不斷壯大,正在奮力跑出中國創新的加速度,賽出中國創新的“最強大腦”。
(新媒體責編:zpl05-0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