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由武漢市人民政府與中國電子集團主辦,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與中國電子云協辦的中國電子云·數聚未來峰會在武漢舉辦。此次峰會以“云可信 數未來”為主題,中國電子云全球總部在峰會上正式揭牌,落戶武漢。藍信移動作為網信產業共同體的重要成員,更作為中國電子“PKSM”生態體系中的關鍵一環,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出席了峰會,并在大會展區全面展示了基于PKS體系的藍信全場景智能化安全協同平臺。
武漢市委副書記、市長程用文,中國電子董事長、黨組書記芮曉武,中國科學院院士鄂維南,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副司長江明濤,湖北省經信廳黨組書記、廳長劉海軍,武漢市委常委、武漢經開區工委書記劉子清,國家管網集團副總經理、黨組成員劉中云,中國電子副總經理、黨組成員陸志鵬,武漢市人民政府秘書長張忠軍,以及來自國家部委、省市政府客戶、企業代表、生態伙伴等千余人薈萃一堂,共同探討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的新路徑,共迎數據治理新時代,共創數字政府新發展。
安全有界 讓“上云”更安心
數字時代需要一個安全先進綠色的計算體系。中國電子董事長、黨組書記芮曉武在致辭中表示,在“泛在、移動、智能”的數字時代,中國電子通過自主創新,形成了“原生于PKS”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中國電子云,為政府、金融、能源及交通等關鍵行業打造更安全的數字基礎設施。
政企安全上云,需要安全可靠的移動生態平臺。藍信作為和中國電子云構建的“一云一端”中的重要戰略組成部分,可深度集成聚合多種安全能力。作為中國領先通過公安部等保三級認證、且通過等保2.0三級評測的協同工作平臺,藍信從系統安全、數據安全、業務安全、服務安全、國密應用、零信任安全等不同維度提供安全措施保障;面向大型政企組織,藍信還提供SaaS平臺、私有云托管、獨立部署和信創云部署等多種部署方式,確保政企組織的數據安全;作為支持信創體系最全面的協同工作平臺之一,藍信已全面適配了國產主流軟硬件,覆蓋操作系統、芯片和數據庫等,成為自主可控的“入口級平臺”,為廣大政企組織提供具備自適應、自主、自成長的內生安全能力。
協同無界 讓辦公更高效
會上,中國電子云執行總裁馬勁表示,中國電子云正不斷協同PKS云生態的力量,充分發揮中國電子產業鏈完備的優勢,快速搭建信創化的安全協同辦公場景,為用戶帶來新性能、新體驗、新安全。為提高政企辦公效能,發揮平臺級基礎設施的“協同”能力,藍信基于中國電子云的“中國架構”,成為“協同”這一環的“C位擔當”。打造全場景智能化安全協同平臺,不僅能夠助推廣大政企組織的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得到整體提升,更可以以數據融合應用的方式驅動業務重塑,實現數智化轉型。
當數字經濟成為最具活力、最具創新力、輻射最廣泛的經濟形態,傳統辦公模式已難以滿足快節奏的社會發展步伐,極大地束縛了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阻礙了政企組織的優化升級。藍信基于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可以快速對接集成政企現有的傳統辦公信息化系統,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流通共享,為大型政企組織提供業務系統移動化最高效、最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燦若繁星 讓數字大腦更智能
在當天下午舉行的繁星白皮書以及繁星生態合作計劃的發布儀式上,藍信移動作為中國電子云的第一批繁星生態合作伙伴,共同見證了“繁星生態合作計劃”的發布,并與奇安信、浪潮、新華三等重要伙伴公司上臺合影。
繁星城市數字平臺是中國系統信創數字大腦的核心平臺,是應用場景的“孵化器”。其統領“上云、用數、賦智、指揮、協同”等方面的能力;打造各類城市場景應用的連接器,實現數據統一、用戶統一、入口統一和應用協同;基于城市數字運營平臺構建高效開放、能力齊備的數字城市應用生態體系,聚智聚力解決城市痛點問題。
繁星城市數字平臺總體架構可概括為“1112”:一個應用中樞,一個能力中心,一個數字資產中心,兩個觸達端。
一個應用中樞
全面融合信創數字大腦的數據資源、用戶資源,業務資源,構建信創數字大腦統一的應用門戶。
一個能力中心
通過數字駕駛艙、指標中心、事件中心、決策中心、評價中心、網格中心等建設,構建統一的事件處置、考核評價、分析研判能力體系,為上層應用提供一體化的業務賦能服務。
一個數字資產中心
實現數字城市建設、運營過程中的資產沉淀。包括對象資產、技術資產、流程資產、接口資產等,以城市資產創造城市價值,實現產品+服務向產品+資產+服務的轉變。
兩個觸達端
通過IOC運營指揮中心和藍信運營協同中心面向客戶提供數字城市業務應用呈現、觸達和運營能力。
數字經濟浪潮澎湃,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對于在黨政軍央企領域深耕多年的藍信來說,將繼續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中國電子云為基石,加速構建繁星城市數字平臺和信創數字大腦,助力中國城市數字化轉型。
(新媒體責編:zpl05)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