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城市的毛細血管,也是人與現實連接的基礎底座。而交通的數字化、智能化衍變,已經成為“數字中國”持續演進的典型范例。
自“十四五”規劃及交通強國戰略發布以來,我國智慧交通的發展迎來了難得的市場機遇期。伴隨著5G、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力量的注入,“構建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已經被國務院納入2021-2035年國家級重點規劃。這是一場圍繞著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新基建”縮影,同時也是一場產業互聯網加速、數實融合的現實變革。
“在重大的產業轉型機遇下,騰訊將順應國家戰略設計,積極助力交通強國建設,在智慧交通領域不斷加大投入,通過云上的生態共建和連接,打造立體化的統覽圖,積極推進智慧交通出行一張網新戰略,助力人享其行、物優其流。” 11月3日,在2021騰訊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副總裁、騰訊智慧交通和出行總裁鐘翔平如是說。
可以看出,自去年發布“We Transport”戰略、全面布局智慧交通后,今年騰訊又將智慧交通的“戰略縱深”向前拓展了一步。在騰訊產業互聯網C2B的主體框架下,汽車、交通、智慧城市互為依托的戰術打法,“產業共字、數據連接”的發展思維,觸及了交通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
政策與痛點,交通數字化需要全局視圖
研究表明,近幾年來盡管我國交通運輸行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發展過程中掣肘依舊、問題頻出。安全、效率、綠色、服務均成為交通行業亟待解決的痛點。
例如,據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我國每年交通事故可造成32萬人死亡,其中人為因素導致的交通事故約占90%,而在去年,我國的萬車死亡率已經遠遠超過日本和美國。與此同時,常發性城市擁堵給城市帶來的損失每年高達上千億元,紓解擁堵已經成為了各個城市市政建設的首要難題。此外,各大城市中能耗較高的交通運輸及出行,以及動輒超過30分鐘的通勤時耗,也與人民滿意的高效率、立體式、智能化交通生活愿景相去甚遠。
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為了更好地推動交通行業實現真正的轉型升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用以強調在新基建的統攬規劃下,智能汽車、智慧出行和智慧交通協同發展的重要性。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可以看到,智慧交通是基于社會數字化治理框架下,與智慧城市的打造相輔相成的產物,它不僅包括技術、產品上的應用部署,同時也需要共同的底層技術底座,以及產業多方聯動的生態化運作,才能使得智慧交通真正照進現實。
此外,根據近兩年政府出臺的政策細節,可以推知智慧交通未來發展的具體指向:例如在2019年交通運輸部發布的《數字交通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到,要積極推動交通運輸從信息化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整個過程中“數據鏈”將成為發展主線,這也是“數據”被首次提升至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而在今年初,國務院發布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中則強調了推動城市內外交通有效銜接,構建運營管理和服務“一張網”,并基于此推動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城市協同發展的特殊性。如此種種,均充分說明,智慧交通的轉型升級將是一個覆蓋人民需求、數字化建設、技術攻堅、業態共生的創新過程。
入局和破局,騰訊構筑全新“智慧交通網”
國內外諸多科技企業紛紛對交通領域發起沖擊,由于每個入局者的“基因”并不相同,所以彼此的滲透路徑均有所差異。例如華為,這一年多來在更多地構建基于智慧顯示硬件的視頻云聯解決方案,整體偏硬件方向;阿里巴巴,則是在阿里云的基礎上研發“阿里云智能·全域交通解決方案”,整體偏云業務和邊緣計算;而百度Apollo智能駕駛則吸納了人工智能的前沿技術,但整體對于智慧交通的助力,更加聚焦在車路協同的應用層面。
而騰訊方面對于智慧交通的探索,在今年的騰訊數字生態大會上,鐘翔平對此有了全新的注腳:“騰訊將專注自身所長,總結為三件事:提供“數字基建”能力、發揮連接價值、促進生態共創。圍繞一圖統覽、一云共建、一碼通行,與生態伙伴共同打造交通出行一張網。
可以看到在這背后,騰訊要做的是實現智能汽車、智慧出行、智慧城市等領域一體聯動。正如鐘翔平所說,“我們重點關注信息資源的互聯互通,利用數字技術挖掘數據價值。要深刻理解用戶和行業需求,為公眾提供一體化出行服務,為物流運輸構建高效經濟的運轉體系”。
這張“交通出行一張網”,相比圍繞汽車出行、城市交通的解決方案,整體戰略在圍繞“人的體驗、物的流通”的前提下將更加全面,并站在人們日常生活、城市建設和治理的高度進行頂層設計——城市是骨架、數據是血液、技術是支撐、場景是應用,“人享其行、物優其流”的愿景思維貫穿始終。
正如《騰訊未來交通白皮書2.0》中表述,騰訊智慧交通的未來,是要打造一個全感知、強計算、慧決策、泛觸達、自優化的交通生命體,用數據的力量,從C到B,構建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的閉環管理。
因此,從這張全新的“一張網”中的諸多細節上,可以窺探到騰訊智慧交通的蝶變路徑:首先,所謂的“一圖統覽”,指的是利用交通IoT、5G、雷視融合等技術,編織一張高效的時空感知網,對人、車、路、地、物實現時空感知、數據管理、智能分析和可視化呈現,進而構建出交通業務實時態勢感知、歷史變化溯源、時空模擬推演的全流程解決方案。此外,在數據融合的基礎上,騰訊智慧交通將借助云計算和實時數字孿生等數字化能力,進行仿真、管理、分析和計算,從而繪制出一張囊括人、車及交通各系統的城市畫像。
據了解,這樣的城市畫像將最大化地體現實時數字孿生能力。在云計算的基礎上,可以對城市交通各個細枝末節進行量化評估,最終形成一張可計算、可決策、可進化的城市全景圖,真正做到了“一圖統覽、按圖決策、依圖施策”。據統計,目前騰訊位置服務已經擁有超過8000萬個POI,日均定位量超1100億,而騰訊地圖擁有導航地圖甲級測繪資質和互聯網地圖服務甲級資質的服務商,整體服務已經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另外,基于社交、內容和服務生態,騰訊的各項應用覆蓋超過10億用戶,涵蓋出行和物流等全領域,擁有廣泛高效的C端觸達能力。
其次,所謂的“一云共建”,指的是騰訊云針對汽車產業不同的場景需求,開發了不同的云平臺并提供定制化的云服務,助力車企從汽車制造商向出行服務商進行轉型。據了解,依托騰訊云和AI技術,騰訊正在為車企構筑從研發、生產到營銷服務的全流程解決方案。交通云對路側邊緣節點和云上中心的統一化控制管理 ,推動信息在人、車、路、網、云之間高速流轉和場景應用。正是由此,智能網聯汽車、車路協同、交通管理擁有了從“人”到“車”再到“城市”的多維發展框架,一些出行服務、交通云控等云服務產品也可支撐第三方開發的交通應用,使得產業端實現彼此打通、互相依存、業態共營。
資料顯示,目前騰訊云的基礎設施已經覆蓋全球五大洲27個地區,運營68個可用區域,數據存儲規模達到eb級別,并在全球部署了超2800+個加速節點,全網服務器總數量突破100萬臺,帶寬峰值突破200T。騰訊云大數據平臺的算力彈性資源池已經達500萬核,每日分析任務數可達1500萬,每日實時計算次數可超過40萬億,能支持超過一萬億維度的數據訓練。優秀的云計算能力也成為了騰訊智慧交通構建生態優勢的技術基礎。
最后,所謂的“一碼通行”,指的是騰訊智慧交通憑借背后強大的C端觸達、連接、融合、開放等能力,憑借OneID的能力,不僅能夠連接飛機、地鐵、公交、網約車等交通場景,而且能夠打通出行、支付、服務等多種業態,推動云圖融合,實現各種交通工具和出行場景的無縫連接,使得人們的出行更加便利。
騰訊智慧交通連接了智慧港口、智慧高速、智慧機場和智能網聯等眾多交通場景,并形成了完整的解決方案。而騰訊乘車碼已覆蓋180多個城市,服務超2億用戶,覆蓋公交、地鐵、輪渡、索道等多種交通工具,基本可以實現一碼通行。
綜上可以看出,“智慧出行一張網”之所以是“網”,原因在于,從民眾的日常出行需求、到汽車產品工業變革、再到城市建設的數字化升級,整體融合、打通鏈路、聯動產業才是騰訊智慧交通的“雄心”所在。正是因為在C端側的長期深耕,騰訊智慧交通和其他廠商不一樣的優勢在于用戶需求的厘清和大數據的提純,進而能夠充分反推、倒逼相關領域或產業形成集體共振。
“交通、出行行業的發展,過去是以各行業為中心,進行數字化的改造升級。而隨著人們出行方式的變化以及出行半徑的拓展,交通出行的數字化服務也應隨之升級。”今年的騰訊數字生態大會上,鐘翔平如此解釋道。
技術及人文,數字孿生下的生活想象
10月14日,交通運輸部發布了《中國可持續交通發展報告》(下稱《報告》),“讓人民共享交通運輸發展成果”和“生命至上與安全發展”被選定為兩大重點課題?梢钥闯,技術研究、生產方式、運營模式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構筑人民美好幸福生活,背離這個初衷,一切均為空談。
《報告》指出,去年開始的新冠疫情進一步提升了構筑更加數字化、人性化、智能化交通的要求。中國交通需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共建共治共享,大力推進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城鄉居民行有所乘,讓人民共享交通運輸發展成果,努力建設令人民滿意的交通。
騰訊數字道路解決方案提到,讓老百姓有感知,有獲得感,在交通領域提供伴隨式的精心服務,是騰訊在C端觸達上的優勢所在。具體來說,路側感知獲取的精準車輛位置,以及借助微信出行入口、騰訊地圖、車機等多種方式,打通人、車、路數字鏈路,實現高速場景下交通出行信息推送,如此以人為中心才是騰訊智慧交通的服務核心理念。
不難發現,騰訊智慧交通的技術亮點以及蘊含其中的“人本思維”,與《報告》對當前智慧交行業的發展要求天然匹配。例如數字孿生技術可以通過在信息空間中構建物理世界的模型,實現對真實世界的投射、假設、模擬及預判,不僅可以為人們汽車出行提供安全駕駛參考,而且可以在城市交通調度、規劃上實現智慧化運作。
“我們希望人在出行的不同場景中,例如車上車下、在地鐵上和在公交上感受到智慧交通的服務是一致的,而并非是割裂的。正是騰訊長期在C端側擁有服務普通用戶的經驗積累,所以通過智慧交通探索大交通體系上的以人為本,并從中洞悉各個端的用戶痛點,進而連接、分析、解決各個用戶觸點的需求才更加順理成章。”鐘翔平曾對媒體表示。
記者了解到,目前除了城市交通外,騰訊智慧交通還在“智慧高速、智能網聯、智慧城軌、智慧民航、智慧港口”等細分領域廣泛布局。自去年騰訊數字生態大會提出“平臺即孿生、數據即治理、智聯即服務、生態即共創”后,可以看出,今年的“一張網”新戰略更加強調技術為人的價值。在騰訊智慧交通看來,只有在這個核心之上,信息產業和交通產業的融合共謀才有了落地的錨點,從汽車到出行再到城市的智慧化建設,才有了價值釋放的出口。
“未來我們希望,全國交通的數字底座可以連成一片,我從深圳上網約車去機場,到機場安檢飛往上海虹橋機場,然后再從虹橋機場轉地鐵到蘇州北,這一路不僅可以一碼通行,包括健康碼也可以合二為一、一并貫通。這在技術上并非難事,騰訊智慧交通一直在鞏固自身在數字化發展上的樞紐地位和底座優勢。” 騰訊智慧交通副總裁施雪松在今年初面對媒體時如此表示。
可以想見,在“滿足人性”的全新格局下,騰訊智慧交通已經啟動新的步伐。
(新媒體責編:zpl05)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