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行各業,萬物互聯正在以看不見的方式“擇木而棲”。智慧交通,已經悄無聲息地成為下一個戰略高地,也是數字經濟時代創新變革的關注焦點。這一波烈火燒向交通,有一個因素其實非常關鍵:數字戰場的智慧終端,迎來了高效的運維工具,數據的存儲、信息和傳輸,已經發生了革命性顛覆。
千億智慧交通市場
智能運維將成常態
作為穿行在城市的“打工人”,在通勤途中偶爾會遇到地鐵突然半途停下,公交發車不準時,高速公路堵車半小時......這些小狀況?梢哉f,每一個小“我”因為交通問題,幾乎都被困在現代都市的“城市病”里。交通作為城市發展的動脈,與人們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深,城市人口激增,日益增大的城市交通壓力逐漸成為加速智慧交通快速發展的驅動力之一。
智慧交通是指在傳統交通的基礎上融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實現“人、車、路、環境等”的有機結合,更加強調協同運作、個性化和智能化運作。經歷了十多年的探索與實踐,中國智慧交通建設已進入快速發展期,市場規模從2010年的百億級增長到如今的千億級。與此同時,智慧交通與各種新技術的結合愈加緊密,產生出多項具有顯著社會和經濟效益的產品,未來市場潛力巨大,預計2023年行業市場規模有望超1400億元。
尤其在近幾年,隨著新基建加速推進,智慧交通行業成為了數字經濟時代創新變革的關注焦點,從以下幾處釋放的信號中,我們可以判斷,智慧交通的發展已經吹響新的號角。
1、政策利好
在兩會召開前夕中央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指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能先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智慧交通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2、疫情加速智慧城市進展
疫情客觀上極大推動了智慧城市建設,遠程協同成為保障生產和生活重要手段。智慧交通也在疫情的陰霾下與抗疫工作形成協同作用,如通過交通大數據實現疫情的精準溯源、緩解私人乘用車帶來的巨大交通壓力。“出行”剛需與“監管”剛需的合流,成為了智慧交通最強勁驅動力。
3、創新技術的催化
以物聯網、大數據、5G、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為技術基座的綜合監控系統加快了智慧交通行業整體發展,使得交通實時數據及信息得以流通,實現各數據采集及交通信息的互聯互通,同時監控整個交通的運行情況。百度CEO李彥宏在新書《智能交通:影響人類未來10—40年的重大變革》中指出,智慧交通不僅僅是“智慧的車”,更包括“聰明的路”;將智慧交通的覆蓋場景從單一平臺衍生到整個交通基礎設施體系。
4、投資加大,其他行業的跨界玩家增多
作為“新基建”的重要一環,智慧交通也成為投資熱點,超億大單頻頻出現。資料顯示,去年,城市交通、智慧高速、智慧軌道等市場已達到百億級規模,今后幾年智慧交通還將以每年13%的復合增長率增長。智慧交通的巨大魅力吸引了騰訊、華為、阿里和百度等“新勢力”積極參與,甚至諸如家電類企業也紛紛跨界,如海信、美的、格力、長虹、康佳、TCL、創維等家電企業此前也已開始相關布局。
在創造“智慧的路”的征程上,我國政策環境、體制機制優勢、良好的基礎設施以及科技創新氛圍,給智慧交通行業的新生力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由于智慧交通行業覆蓋面廣,細分市場較多,供給側主體更加多元,各類參與者利用各自的優勢切入智慧交通行業鏈細分領域,憑借各自在軟硬件技術實力在智能交通賦能。
從2019年至進入十四五,智慧交通不僅著眼于交通安全,更著眼于“人悅其行,物優其流”的宏大目標。效率開始成為智慧交通的重點建設目標;通過大數據分析、一體化數據運維、數據共享等先進的數字工具,來最大限度提升道路、載具的數據價值,為交通賦能,提高交通服務管理水平與效率。
智慧交通建設重心從單一到多維,是其從前沿產品驗證到針對場景打造體系化解決方案的階段性跨越的必然。智慧交通的技術儲備已經開始從前端服務到后端運維的全覆蓋進程。與智慧交通的高歌猛進相對,“智慧運維”卻亟待完善,“用著先進的設備,卻還用管老機房的方法運作維護”是對業界轉型期的形象描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智慧交通的“器”即服務背后高效統合運維的平臺。智慧交通場景多樣、智能終端復雜、運維壓力大,如無解決,則智慧交通一體化、自動化兩項核心訴求無法滿足。
實現智慧交通
這個壓箱底技能必須有
業內人士曾經提及一點:智慧交通不是資本說了算,否則早就被互聯網企業通吃了。
此說法或許是智慧交通“入局難”的一個側面寫照。智慧交通成為多方伐拓的下一個風口,也是一個數據驅動業務的體系,需要一個保障全局運維的“底層設施”,即保障智慧交通各類基本設施順利運維的平臺。這個設施難點在于:盡可能多地利用道路數據的價值。
對于智慧交通運維來說,有幾個基本訴求客觀存在:首先是對復雜數據的高效利用。智慧交通類似于工業物聯網,對整體效率的優化精確到個體變量。不同于傳統互聯網僅憑設備獲取用戶行為數據,智慧交通變量(數據源)的來源極其復雜,攝像頭、聲學傳感器、車流量監控設備等都可能是數據源,且數據量巨大、從不間斷。巨量的數據可能通過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實現系統的二次優化,這就需要整個系統的核心——數據庫,是高效、兼容的。
傳統的關系型數據庫、以及逐漸衍生出來的時序數據庫、KV數據庫等都僅僅面向特定場景,這顯然不適用于場景更為復雜的智慧交通運維。從2011年起,數據庫開始產生不同類型相互融合的趨勢,至2020年,超融合數據庫開始成為一種全新的概念登上歷史舞臺,且已經有美信時代Big River超融合數據庫這樣的成熟產品投入應用。超融合數據庫具有高性能、適用場景豐富、技術人才可批量培養等諸多優勢,解開了復雜場景智慧化的最后一道枷鎖,智慧交通進入了產業升級玩家的視野。
其次是云邊端一體化的運維平臺。與道路綁定的基礎設施之間存在難以壓縮的物理距離,而車的高速移動決定了這個體系目標永遠是全局效率最優,決策與調配都需要發生在數據匯總這一層級。故而對于智慧交通的運維平臺,云邊端一體化、可視化成為了基本要求。
最后是具備自動巡檢的能力。實現“聰明的路”,數字化意味著更多智能設備被部署,這也讓道路交通具備了和工業生產相近的情況。路網的廣闊讓設備的排查幾乎不可能純靠人力完成,自動巡檢與故障預警則成為這個體系最強的后盾。
在這個智慧運維體系中,數據完成了收集、分析、決策,其本身具備自查能力,才夠資格成為智慧交通的“底層設施”,核心在于同時滿足硬件與硬件的交互、硬件與人的交互。
監控易在智慧交通領域大顯風采
基于全套自研的核心超融合數據庫技術,美信時代拿出了智慧交通的入場券——泛IT一體化智能運維管理平臺監控易。
監控易面向泛IT環境開發,具備低代碼、洞察拓撲網絡內所有智能設備的能力,以及領先全球的云邊端架構技術,天然適合運用于智慧交通,在北京13號線的IT監控運維項目、江蘇省高速公路監控運維平臺建設項目中綻放異彩。
在智慧交通的實踐中,不難發現,智慧運維面臨一些共通的難題,導致智慧交通難于落地。北京地鐵13號線、江蘇省高速公路的運維案例中,都擁有如下癥結:
采用人工巡檢的方式維護監控設備的穩定,效率低成本高;
監控設施離散,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運維體系,出現問題難以第一時間做出及時準確的決策;
數據沒有形成可視化的表、拓撲網絡,運維人員在排查的時候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美信時代的泛IT一體化智能運維管理平臺監控易,針對離散分布、高并發的數據監控與采集場景量身定做。
在北京地鐵13號線監控運維自動化改造的項目中,監控易憑借對海量智能終端的監控能力,將線路內的監控設備納入監控范圍。監控易對網絡內設備7*24小時無間斷輪檢,關鍵指標10秒輪詢,將人工巡檢需要的數小時降至幾分鐘,數據通過圖標等可視化方式匯總,幫助決策者介入分析;故障還可通過郵件、短信、微信、APP等方式精準告警,最終使得時間巡檢效率提高24倍以上、故障響應時間減少80%,大幅降低了運維成本。
江蘇省高速公路監控運維平臺建設項目,其基礎設施離散、終端數量龐大、設備種類復雜的問題則更明顯,總監控設備達到50萬臺。監控易“洞察一切設備”的產品優勢正是攻克這個運維難題的關鍵,憑借高適配性、高性能、領先的云邊端技術架構等特點,監控易實現了對各個設備的數據精準采集、穩定監控,并匯總全網信息到一個終端,方便管理者調整與決策。“一屏盡覽全路網”的技術奇觀,也強勢登陸第二十三屆中國高速公路信息化大會,并引起了熱烈反響,引起了多家高速客戶的關注。
作為“智慧交通”的參與者和推動者,美信時代除了與江蘇交控保持持久的合作關系外,還與京秦高速、招商新智等多個高速客戶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并在高速項目當中得到具體應用。美信監控易在服務整個“智慧交通”系統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除了智慧交通,監控易還廣泛應用于政府、軍工、金融、電力、能源、交通、醫療等30多個領域,在產品和服務商積累了深厚的經驗。
目前,新基建聚焦到了“衣食住行”中的“行”,時下智慧交通大熱,智慧交通的發展也從安全逐漸向效率、體驗等等更多維度擴展,涌現出更為信息化、一體化、場景多元化的業態特征,這也正是得益于背后的智慧運維逐漸完善。
美信時代作為智慧交通領域的IT運維技術性提供方和項目執行者,深知協同發展、找準產業鏈中的第一環定位,才是當前推動智慧交通快速建設和持續享受“新基建”長期紅利的不二法門,而這種定位和積累,恰恰是現在匆忙跨界或轉型的下游應用方匱乏的,也是資本還沒有充分關注的。泛IT化的智能運維平臺今后會越來越被各行各業重視,將來還會在“新基建”的各個細分領域大放異彩,讓我們拭目以待。
(新媒體責編:pl090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