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物技術的深入發展,細胞與基金治療在癌癥、心血管病等疾病治療中發揮著很高的應用價值,也吸引著各路資本入局。作為深耕細胞基因治療領域的公司,和元生物正式于3月22日在科創板掛牌上市。據了解,在IPO之前,和元生物在2020一年中,完成了四輪大約7億人民幣融資,獲得了張江科投、騰訊投資、正心谷資本、倚鋒資本等機構的支持與關注。
和元生物成立于2013年,專注為重組病毒載體產品、溶瘤病毒產品、CAR-T產品的基因治療的先導研究和藥物研發提供一體化CRO/CDMO服務,號稱“細胞基因治療行業賣水人”。
值得一提的是,其CDMO業務雖發展時間不長,但發展速度飛快,2020年、2021年上半年營收占比均已超過70%。
作為生物醫藥領域最具潛力的賽道之一,細胞基因治療近幾年迎來了飛速發展。截至目前,全球已經超過20款細胞基因治療藥物獲批上市,包括CAR-T療法、干細胞療法、溶瘤病毒療法和基因療法等等。國內去年也批準了復星凱特和藥明巨諾的兩款CAR-T藥物。
下游研發的火熱,帶動了中上游的發展。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全球細胞基因治療 CDMO市場規模也快速增長。從2016年的7.7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17.2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2.4%,到2025年預計將增至78.6億美元。
而國內細胞基因治療 CDMO市場規模增長勢頭比國外更加明顯,預計從2018年的8.7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32.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可達39.3%,到2027年規模將達到197.4億元,預期年復合增長率高達43.3%。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布局細胞基因治療CDMO的企業之一,和元生物此次成功上市,其發展路徑給行業帶來哪些啟發?背后又有哪些機構贏家?
2016年成立僅3年時間的和元生物就順利在新三板掛牌,后考慮到融資需求,于2019年從新三板退出,遂進擊科創板。
如果說在新三板之前,和元生物一直在默默無聞。那么在退出新三板之后,和元生物可以說一下子成了資本寵兒。
尤其是2020年12月騰訊“突擊”入股,獨家戰略投資億元C+輪融資,更是引發了業內外的極大關注。幾個月后,和元生物就遞交了科創板招股書。
招股書顯示,創始人潘謳東博士直接持有和元生物24.03%的股權,為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后面五大股東分別為正心谷資本、華睿投資、倚鋒資本、林芝騰訊和張江科投,分別持股10.24%、8.61%、6.82%、 3.84%、3.01%。
作為第三大機構股東,倚鋒資本很早就發現并出動出擊投資了和元生物。倚鋒資本管理合伙人朱湃在接受創業邦采訪時坦言,我們看好基因治療賽道,19年前后就做了行業研究,并進行了地毯式地搜索,考慮到當時下游不確定性比較大,就往中上游找,發現了和元。
“那個時候沒有像紅杉、高瓴這些明星機構去投,沒有太多人去關注,我們認為當時無論它價格到哪里,都是一個非常被低估的企業。”朱湃對創業邦回憶道。
據朱湃透露,首次見面,雙方便一拍即合。2020年2月,倚鋒資本參與投資了和元生物的B+輪,同年7月又領投了和元生物的Pre-C輪。
在朱湃看來,和元生物有三大競爭優勢:
首先是病毒載體類型,和元生物是國內病毒載體類型最多的企業之一,覆蓋了CAR-T、質粒、慢病毒、AAV、溶瘤病毒等領域,只要有用到病毒載體的,基本都能覆蓋到。
其次是產能,做CDMO這一塊,工藝之外,無非就是產能,你發酵一次能做得更多,你的成本就能做得更低,你才有打價格戰的可能,所以這一塊非常的make sense。
最后是團隊,基因治療CDMO需要技術、經驗的積累才能形成壁壘,這需要專業人才去慢慢摸索,才能摸索出來,和元生物有非常資深的病毒發酵專家,在工藝、產能方面有很大優勢。
“特別是基因CDMO這一塊,除了技術層面交給團隊,更多的可能是你的訂單,你要有更多的訂單,就要有更多的人去認可你,潘總能鏈接很多科學家來跟他一起合作,去把治療藥做好,我覺得這是他的個人魅力。”朱湃表示。
而這些也是正心谷資本看重和元的地方。
正心谷董事總經理袁可嘉對創業邦分析:“比方說一家細胞基因治療公司去選擇一家CDMO,相當于將身家性命交給了對方,在小分子、抗體藥上報批時,生產和質量工藝部分的材料占比還不算太高,但是在細胞基因這種先進治療產品上,最終交給CDE(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的注冊報批材料,70-80%是有關于生產,質量與工藝的,所以CDMO的選擇至關重要。客戶希望能夠找到一個經驗豐富、熟悉監管要求的供應商,這樣不光能節省時間,還可以提高成功率。”
作為一支綜合型基金,醫藥健康是正心谷重點布局的賽道之一。據袁可嘉透露,正心谷一直在關注基因治療賽道,除了和元生物外,還布局了上下游的多個企業。
創辦和元生物之前,潘謳東博士有過兩次創業經歷,是個連續創業者。
上個世紀90年代,潘謳東畢業于華東化工學院,大學畢業后,潘謳東就進入到了第二軍醫大學從事藥物研發工作,一做就是十幾年。這份工作經歷,讓他接觸了很多的腫瘤病人,也讓他埋下了“做藥救人”的夢想。
2002年,潘謳東創辦了上海謳博醫學生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并帶領團隊開發并上市了一款抗腫瘤輔助保健品,后因為一些原因公司停止運營。
首次創業的失利,潘謳東并沒有灰心。短暫的蟄伏之后,潘謳東很快找到了再創業的機會。2006年,他與朋友合伙出資成立了上海生博醫學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專業提供轉染和感染工具在立體細胞學水平和整體動物水平的技術開發、產品應用和科研服務。
據媒體報道,潘謳東跑遍了全國近80%的高校,了解新藥研發的痛點,為公司確立方向。短短幾年時間,就把公司年銷售額做到近千萬元。
2013年,瞄準了病毒載體在基因治療領域的前景,潘謳東創辦了和元生物。
在基因治療領域,負責遞送的載體很關鍵,常用載體包括病毒載體和非病毒載體,但是因為病毒載體效率更高,遞送更快,應用更為廣泛。但很長一段時間里,載體制備不足,制約著行業的快速發展。
彼時,基因治療賽道的熱度并不高。也因此,潘謳東創業之初走得也比較艱辛,資金方面也出現了困難。
后來他對媒體回憶稱:“事實上,我們在整個創業過程中也經歷了很多的艱辛,包括資金的問題,設備的投入問題,還有平臺的建設問題,團隊的管理問題等。另外,我本人沒有這個領域的專業背景,所以融資過程其實面臨著很大的壓力。”
2016年GE醫療拋來橄欖枝,雙方達成全方位戰略合作,總投資近1.2億元建一個基于一次性技術、近4500平方米的GMP病毒生產平臺,此次合作既解決了一部分資金問題,也讓和元生物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在朱湃眼里,潘謳東格局大,敢闖敢沖,工作狂,經常深夜一兩點鐘還在跟股東們匯報工作。身邊做藥的朋友都成為了億萬富翁,潘謳東一如既往地全身心投入到和元生物中:我只做病毒載體,把它做精做強做踏實,這個領域起來了,和元就起來了,現在要讓我再創業一次,我也不干了。
2019年3月,和元生物病毒載體CDMO平臺正式開業運營,成為當時國內唯一一家專注于基因治療和細胞治療CDMO業務并擁有完善GMP生產車間的公司,形成了一定的先發優勢。據了解,目前,為了擴大產能,和元生物正在上海臨港建設近8萬平方米的精準醫療產業基地,設計GMP生產線33條,反應器規模最大可達2000L,一二期分別在2023年和2025年投產。這也是和元生物本次IPO上市募資的主要用途之一。
“我們看到潘總的抱負是很大的,包括在臨港自貿區建這么大的工廠,未來不管是供給國內企業,還是出口,都會形成更高的競爭優勢,這也是和元的一個提前布局,為全世界的客戶提供服務。當然我覺得這中間的路途不會輕松,但和元的未來值得期待。”袁可嘉表示。
據悉,憑借著前期的技術經驗積累,和元生物CDMO業務發展飛快,已經為超過90個Pre-IND及臨床I&II期項目提供服務,累計合作客戶超過 50 個,包括亦諾微、復諾健、康華生物、南京吉邁等多個國內細胞基因治療新銳。
值得一提的是在基因治療CDMO領域,除了和元生物外,還有宜明細胞、派真生物、普瑞金生物等一批實力不錯的玩家,并且都拿到了不同數額的融資。藥明康德、博騰股份、金斯瑞等規模較大的小分子和大分子CRO/CDMO也都有布局。
其中藥明康德旗下的無錫生基成立于2017年9月,目前在全球建立了四個生產基地。去年3月,藥明康德完成對英國基因治療技術公司OXGENE的收購,繼續加注細胞基因治療CDMO服務。金斯瑞旗下蓬勃生物質粒商業化GMP車間也已經投產,去年8月還拿到了高瓴2.75億美元投資。
基因治療在我國的發展方興未艾,作為一種新型的生物技術療,正逐步改變著醫藥行業的格局,然而,它還遠未成熟,還有許多未知有待探索。接下來,相信和元生物將在正心谷資本、華睿投資、倚鋒資本等投資方的扶持下,不斷提升提高技術水平,加快推動國內生物醫藥產業的規范發展。
(新媒體責編:pl090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