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貨運司機的缺口越來越大。究其原因,主要是高強度勞動付出與收入不對等的結果。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2021年貨車司機從業狀況調查報告》顯示,37.3%的貨車司機日均工作時長在12小時以上,37.5%的貨車司機全月沒有休息日。在收入上,62.9%的貨車司機對目前的收入情況不滿意。可見,貨運行業的從業環境尚處于一個不完善的階段,這也導致貨運司機成為一份在崗的人怕逃不掉,年輕的人怕進來的職業。
在數字化成為經濟發展主流的今天,大數據、數字技術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眾多利好。在貨運行業的能源補給端,以團油為代表的互聯網加油應用帶來了更便捷的加油體驗和更優惠的油價,從而助力貨運司機實現降本增效。
多重因素導致貨運司機收入降低
解決貨運司機所面臨困境的第一步,需要分析清楚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貨運司機收入降低的現狀。經過綜合考量,主要有以下三個因素:
首先是疫情帶來的影響。“因為疫情,從過完年到現在,我只有不到三分之二的時間在開工,很多物流公司關閉了,沒辦法收貨”,來自廣東的貨運司機趙師傅說。趙師傅每天都關注著各地的疫情動態,很多地方因為疫情爆發而處于封控狀態,因此趙師傅在接活兒的時候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這個因素直接導致了收入的大幅減少。
第二個影響貨車司機收入的因素是不斷上漲的油價。今年,成品油的價格一路飆升, 5月30日24時,成品油價格進行最新一輪調整,年內成品油價格已經實現九次上漲,柴油累計上漲2245元/噸,折合升價,0號柴油已經累計上漲1.92元/升。以商用車油箱容積為800L計算,每加滿一箱油,要多花1500多元。如此高昂的運輸成本,使得貨車司機的收入嚴重縮水。
最后,持續低迷的運費也給貨運司機的收入帶來了負面影響。趙師傅表示,從去年開始運費就降得厲害,到現在也沒有上漲的跡象。運單價的降低使得愿意入行的貨車司機越來越少了。
在過去,貨運司機是“馬達一響,黃金萬兩”的高收入職業,現如今,運費低迷、疫情反復、加上油價的暴漲,貨車司機們的收入不斷走低。如何提升收入、降低成本,成為貨車司機們亟需解決的問題。
團油幫助貨運司機節省油錢
在降低油價成本的問題上,團油為貨運司機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實際上,油費成本是影響貨運司機收益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油費能占到貨車運輸成本的30%-40%。在油價持續上漲的當下,可想而知,貨運司機的利潤空間將被高昂的油費成本大幅壓縮。
同時,油費的支付方式也是影響貨運司機收益的一大因素。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2021年貨車司機從業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個體司機在承接業務時,三分之一左右的運費往往會以油卡形式支付,一些貨運司機收到的大量油卡,最終將不得不打折低價售賣以換取現金,致使其實際收益受損。
在這樣的情形下,團油的出現一方面為貨運司機們緩解了油價壓力,另一方面也解決了傳統油費支付方式帶來的弊端。在為貨運司機降本增效這件事上,團油做出了很大貢獻。
首先,使用團油App,可以達到“加油即省”的效果。在有加油需求時,貨運司機可以隨時打開團油App,查找附近的油站,并查看其油品價格及優惠力度,從而選擇優惠最多、距離更近的油站。在團油App上加油,貨運司機可以享受到比線下加油每升便宜幾毛到一塊多不等的優惠。
其次, 團油App具有智能路線規劃功能。貨運司機只需要輸入起點和終點,團油即可推送合理的“加油”路線,減少司機因找油站而產生多余行程,進而減少油費開支。
最后,使用團油App,貨運司機無需充值,也不用辦卡,加油完畢后可以通過線上支付油錢,避免了因油卡積壓帶來的收入損失。
根據測算,商用車司機每年油費超過10萬元,使用團油后,對比國家發改委規定的最高零售價可節省的油費可達萬元。對一個貨車司機來說,萬元的油費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尤其是在業務不景氣的當下,可以一解燃眉之急。
貨運行業是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環節,關系到國民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問題。作為貨運行業最堅實的基礎力量,貨運司機卻面臨著生存收入危機。以團油為代表的互聯網加油平臺,利用大數據、數字化技術的優勢,為貨運司機的創收帶來了一線希望,更為整個貨運行業的發展注入一份動力。
(新媒體責編:pl09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