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華夏文明誕生之日起,文化就成為涵養精神世界的一片沃土。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一種精神文明的世代傳承,更體現出我國長期融合發展所形成的特有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國家自信的精神源泉,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旗幟。十九年前,北京慈恩天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南京華先生在潛心研究傳統文化時發現: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之中,蘊含著對個人和社會都大有裨益的深奧智慧。故此,南京華主導成立了慈恩天下項目組,投資近億元,匯集了近百人的開發團隊,旨在打造一個弘揚傳統文化、解決心靈問題、改善生命質量的“科技+文化”平臺。
當我們步入慈恩天下的天園世界,便會驚奇地發現,網絡祭祀只是其中的一個功能模塊,慈恩天下還是一款能服務于精神世界的科技軟件。五大天園藏風納水、聚財集福、感恩懷德、祥和安寧、祈愿順意,是名副其實的“洞天福地”。慈恩天下設計師精心打造出山水、建筑、植被、靈獸、樂器、珍寶,蘊含著諸多美好的“信息元素”。借助顏色、符號、文字、聲音等優美的表達形式,設計師將各類吉祥信息“記錄”在天園的每一處角落,再通過多種符合禮法的儀式,搭建起一系列圖文影音情景交融的3D場景。依托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慈恩天下深度挖掘中華文化的精髓理念,引導人們運用現代科技工具,建立與祖輩“根脈相連”的心靈紐帶,不僅為人們提供了更高效、更文明、更符合當代需求的孝親敬祖方式,也為傳統文化的持續發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在漫長的滄桑歲月中,歷代祖先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化資源,但由于地域傳播限制、技藝傳承斷層等諸多原因,很多珍貴的文化瑰寶正在消逝。如今,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帶來了無限可能,并以更多元、更新穎、更高效的方式助力傳統文化重新呈現于世人面前。國產動漫海外淘金,云端博物館初出茅廬便馳名天下,數字文創、網絡游戲等已成為極度活躍的重要文化新業態,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提供了多元路徑。
幾千年以來,中華傳統文化并非一成不變。在傳承中發展,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遵循客觀的發展規律,在大浪淘沙般的歷史進程中敢于突破自身局限,學會“放下”,有舍才能有得。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文明在傳承,當今世界早已是數字化、智能化、科技化的新時代。在浩瀚的外太空,通過高清信號的視頻直播,我們得以領略“天宮課堂”的震撼之美;在神秘的內心世界,慈恩天下構建七大儀式、九大步驟和十二類功能,讓我們汲取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慈恩天下的設計理念融合生態學、環境學、建筑學、心理學、美學等各家之長,追求人、事、物、情、景、場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只有一個人的內心真正強大了,努力的方向對了,才會受到更多的關照和加持,做什么事都會越來越順利。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倡導“孝親敬祖”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根本之道”。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華文明傳承的深厚根基,是穿越五千多年漫長時空的文化積淀。慈恩天下一直是“科技傳承孝道”的倡導者和踐行者。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慈恩人不忘初心,慈恩天下風華正茂,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光明前景,得以擁抱更多的家人。自2010年上線以來,慈恩天下實現了PC端穩定運營、APP如期上線,微信版功能日趨完善,用戶體驗大幅提升,并形成了以網絡直播為傳播矩陣的多平臺競相發展。
特別是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為了盡快回歸常態化的工作和生活,我們需要共克時艱、努力前行,同樣也需要撫慰心靈、審視內心。肆虐的疫情讓很多城市被迫按下暫停鍵,同時也讓人們浮躁的內心世界有機會回歸寧靜。通過使用慈恩天下軟件,大家逐漸學會了接納現狀,并把抗擊疫情的經歷權當修行,讓自己的心更加靠近生命的本真。
用智慧了解生命,才能體驗純粹的快樂。慈恩天下總設計師南京華認為:生命本身不是問題,不了解生命才是最大的問題。大道至簡,繁在人心。不了解生命,常常會焦慮浮躁、患得患失、心生怨恨;遵循生命規律,才能身心康健、事業成功、生活如意、家庭幸福。卸下沉重的包袱,清理繁雜的欲望,真摯地感恩生命、靠近生命,以莊嚴的儀式供奉祖輩,以感恩之心回饋天地,既是行孝修德,又能獲得心靈的寧靜。
慈恩天下在為用戶帶來家人式貼心服務的同時,還逐漸建立起更符合現代社會特點的文化傳承體系,啟發人們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悟與思考,通過互聯網向全世界展現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十余年來,慈恩人一直在傳遞正能量,推崇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慈恩天下作為科技傳承中華文化的踐行者,致力于將中華民族“孝親敬祖、慎終追遠”的文化內涵融入現代科技,更加注重對逝者和祖先的精神傳承,走出了一條將前沿科技與傳統文化和諧統一的創新之路。
(新媒體責編:pl090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