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癌癥精準醫學的臨床治療決策
近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王銘輝教授團隊聯合多家醫院與國內領先的精準醫療公司至本醫療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雜志《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公布了一項亞洲癌癥人群基因組特征的研究成果,這是截止目前最大規模的亞洲癌癥人群臨床基因組全面分析,或對中國癌癥精準醫學的臨床決策產生重要意義。
《自然-通訊》
亞洲人群最大規模臨床基因組研究,或對癌癥精準診療的臨床治療決策產生影響
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仍然是中國公共衛生面臨的主要挑戰。根據國家癌癥中心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新發癌癥人群超過400萬人,每年有超過 200 萬人死于癌癥。近年來,隨著精準醫學的發展,癌癥正在向基因組學、精準腫瘤學、個體化診療等方向快速發展。
眾所周知,癌癥的發生發展受到基因、年齡、環境、習慣、地域等多個因素的影響,西方人群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發現了一系列在癌癥發生發展中發揮驅動作用的癌癥相關基因。但是亞洲癌癥人群有著自己的"特色",遺憾的是,國內一直缺乏大規模的系統性的臨床基因組數據。
基于此,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王銘輝教授團隊帶領多家醫院攜手至本醫療,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公布了亞洲人群大規模基因組學的研究成果。該研究作為目前最大規模的亞洲癌癥患者在基因組層面的研究,填補了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究空白。
研究團隊收集了超過萬例亞洲癌癥患者的樣本,分布在31個民族,覆蓋非小細胞肺癌、結直腸癌、胃癌、肝細胞癌、食管癌等25個主要癌種和100多個腫瘤亞型。通過二代測序(NGS)技術對這些腫瘤樣本進行全面測序和系統分析,率先探索了常見癌癥相關基因在亞洲人群體細胞中的變異情況,對推動中國癌癥人群的個體化精準醫療有著極其重要的臨床意義。
研究首次發現,64%的中國癌癥患者具有臨床上可用藥的潛在基因突變。按照中國每年400萬新增癌癥人群計算,這意味著,每年或有超過250萬的中國癌癥患者可以通過基因檢測對癥用藥,選擇適合的靶向/免疫藥物,延長生存期,獲得更高的生活質量。這一發現或會影響中國癌癥精準診療的臨床決策。
此外,研究團隊還從基因層面將中國人群與西方人群突變特征的異同進行了系統分析和全面對比,全面闡述了東西方癌癥患者的不同基因組特征,為中國精準治療的國際實時接軌提供了重要基礎證據。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之一,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王銘輝教授表示,"這是首次在亞洲癌癥人群中進行大規模的臨床基因組研究,對精準醫學的發展和個體化診療具有重要意義。期待未來能有更多中國癌癥人群的精準醫學研究,推動癌癥臨床診療的發展,推進健康中國2030宏偉目標。"
至本醫療以科技硬實力 賦能精準診療惠及患者需求
作為深耕腫瘤領域多年的精準醫療企業,至本醫療自成立起來,就致力于利用先進的二代測序技術和強大的生信分析能力推動癌癥精準診療,并在國內率先完成包括實驗室管理、產品驗證、臨床驗證的全面體系建設。
至本醫療十分重視技術和學術科研的投入,成立初期就圍繞腫瘤臨床研究全面布局,組建了研發部、醫學部、計算機腫瘤部等多個部門,專注檢測技術研發及腫瘤基礎研究探索,聚焦新技術的臨床應用及臨床轉化研究,在腫瘤基因組學、腫瘤個體化診療、新靶點探索、腫瘤免疫、腫瘤大數據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至本醫療與國內外臨床專家緊密合作,已在國內外主要學術期刊發表學術成果近400篇,累計影響因子超過1100分,多項重磅文章問鼎《細胞》、《自然-通訊》、《癌癥-通訊》《臨床腫瘤學雜志》等知名國際學術期刊。憑借堅實的學術和科研能力,目前,至本醫療的業務范圍已覆蓋全國40多個城市超過500家醫院,研究范圍覆蓋肝膽腫瘤、軟組織與骨腫瘤、年輕乳腺癌領域,通過推出多個真實世界研究,為腫瘤患者探求更優解決方案。
強大的科研實力也吸引了制藥企業的關注,至本醫療分別與拜耳、武田、強生、阿斯利康等跨國制藥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共同開發和推進腫瘤創新藥和伴隨診斷產品的研發及商業化進程。其中,由至本醫療與拜耳共同合作開發的泛癌種NTRK伴隨診斷試劑盒(CDx),已經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技術評審中心授予通過《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
為了更好的惠及中國患者的未盡需求,至本醫療還開設了國內第一家專注于腫瘤精準診療的互聯網醫院,并推出中國首個NTRK專科線上門診,為NTRK陽性的患者提供全面檢測并制定個性化精準治療方案。
未來,至本醫療將以國內頂尖技術與真實數據雙驅動,致力于為每一個患者提供全面準確的分子水平信息,輔助醫生的精準治療,推動構建中國腫瘤的精準診療生態,促進實現健康中國的美好愿景。
(新媒體責編:pl123456xx)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