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層出不窮,不法分子利用各種手段,通過網絡平臺、手機短信等方式進行詐騙,尤其是通過一些不明鏈接,盜取他人的身份、銀行卡等信息,或者引導他人進行匯款。因此,嘉聯支付發布【共防電信網絡詐騙】防范指南及相關視頻,提醒大家要提高防范意識,避免財產損失。
【共防電信網絡詐騙】防范指南
冒充"公檢法"詐騙
不法分子冒充公檢法工作人員給受害人打電話,以其涉嫌銀行卡洗錢、拐賣兒童為理由,給受害人發送偽造的公檢法官網、通緝令、財產凍結書等,對受害人進行威脅、恐嚇。以幫助受害人洗脫罪名為由,要求將其名下帳戶錢款轉賬至所謂的"安全帳戶"。
假冒熟人或領導詐騙
不法分子通過各種渠道盜取微信號、郵箱賬號或其他聯系方式后,向用戶的熟人、下屬發布信息,聲稱遇到緊急情況,請對方幫忙匯款到其指定賬戶。
網絡貸款詐騙
不法分子以"無抵押""無擔保""秒到賬"等幌子,吸引受害人下載虛假貸款APP或登陸虛假貸款網站。讓受害人以"手續費、保證金、解凍費"等名義先交納各種費用。當犯罪分子收到受害人的轉款,便會關閉詐騙APP網站,同時將其拉黑。
虛假中獎詐騙
不法分子假冒公司工作人員或公證處工作人員,以短信、打電話、電子郵件、網絡消息等方式向受害人謊報其已經中得大獎,要求受害人先將"個人所得稅""郵寄費""公證費""手續費"等存入其指定銀行賬號。
網絡購物詐騙
不法分子冒充購物網站客服工作人員給受害人打電話,說出通過非法渠道獲取的受害人的購物信息和個人信息,謊稱其購買的產品質量有問題,需要退款賠償。誘導其在虛假的退款理賠網頁填入自己的銀行卡號、手機號、驗證碼等信息,從而將受害人銀行卡內的錢款轉走。
虛構投資理財詐騙
不法分子通過互聯網社交工具、短信、網頁發布推廣股票、外匯、期貨、虛擬資產等虛假投資理財信息,獲取受害人信任后,又誘導受害人在其提供的虛假網站、APP投資,從而騙取受害人資金。
除以上列出的詐騙方式之外,常見詐騙方式還包括:"殺豬盤"詐騙,刷單返利詐騙,老年人保健品消費詐騙等等。
如何防范電信網絡詐騙
大部分不法分子都是利用受害人趨利避害和輕信麻痹的心理,誘使受害人上當,為此廣大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特別是有老年人的家庭,應從以下幾方面提高警惕,加強防范意識,以免上當受騙:
多分析:涉及轉賬匯款的電話、短信、微信、郵件、QQ信息或廣告等,一定仔細分析,辨別真偽。如有疑問,可向親戚、朋友、同事核實或撥打110求助咨詢。
不透露:鞏固自己的心理防線,無論遇到什么情況,都不輕易向對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銀行賬戶等情況。
不轉賬:保證自己銀行賬戶內資金安全,不輕易向陌生人匯款、轉賬。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