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性支撐。新時代十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根本性變革,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部分前沿領域開始進入并跑、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
從“有為政府”來看。首先,需要做好“總調度人”,強化科技發展戰略規劃與頂層設計,依托國家實驗室建設與國家重大專項,將科研資源聚焦關系未來科技制高點的前沿戰略技術以及關系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領域,對基礎研究等建設中長期激勵機制,讓科研人員“甘坐冷板凳、能坐冷板凳”。其次,需要做好“中間人”,政府部門應該強化科技創新領域的“放管服”,特別是國家科技主管部門應該從國家科技管理向服務轉變,設計科學的體制機制,打破部門與領域的“割裂”狀態,優化科技資源的深度配置,為創新系統構建與創新團隊搭建“牽線搭橋”,形成各領域、各層次、各部門協同攻關效果。最后,需要做好“守門人”。政府部門應該以國家產業鏈為導向,部署從基礎研究到前沿戰略科技的完整創新鏈條的“種子研究”。“種子研究”亦可稱之為競爭前研究,具備周期長、投入大、不確定性強等顯著特征,企業根本無力或不愿承擔該類研究的風險,因而需要由政府進行投資與管理,發現、布局、識別和培育具有潛在軍用價值的前沿性戰略性顛覆性技術,彌補科技創新“真空區”與市場不足,從而帶動整個科技領域的創新。
從“有效市場”來看。首先,針對產業共性技術如芯片、軟件裝備,各類企業可以在政府引導下成立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基金,圍繞龍頭企業構建共性技術創新生態圈,加強對共性技術的“種子研究”的風投力度,以產業鏈下游企業或終端企業檢驗上游企業的創新效果,強化市場導向與需求導向,充分發揮其市場主體效應。其次,企業需加強與高校等研究機構的協作創新,積極推動高校等研究機構創新成果轉化,形成高校等研究機構創新→企業轉化與反饋→高校等機構再創新的良性循環格局。最后,企業需強化自身科技儲備的彈性,提升風險應對能力。企業需要從強化自身的科技儲備彈性,如強化綜合性人才培養、建立綜合性研究平臺、建立多學科人才儲備庫等,提升自身應對產業風險的能力。
實現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要建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白名單”制度。建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白名單”制度旨在集中科研資源突破影響或制約國家發展與安全的領域,強化科技支撐效應。在“十四五”規劃全文中,國家從前沿科技攻關領域的內容(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基因與生物技術、臨床醫學與健康、深空深海神地與極地探測、重大軟件裝備(operation system))、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平臺建設的渠道(戰略導向型、應用支撐型、前瞻引領型、民生改善型)兩個層面宏觀規劃了科技發展領域與渠道的“白名單”。而建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白名單”制度還可以從主體角度建立核心攻關團隊“白名單”。首先,對現有國家科技創新中心進行有效整合,推動資源向上述內容的研發團隊傾斜,為該類研究提供厚實保障。其次,構建關鍵核心攻關的全新團隊,采取類似“智庫”模式建立公關團隊庫,國家進行長期穩定的資助,依托上述內容與渠道,形成“內容—渠道—團隊”有機融合的良性創新格局。最后,對各類“白名單”主體進行集約式管理。未來的創新單元、創新邊界融合性將更強,因而要破除因地域、領域、層次限制所導致的創新藩籬,形成共享式的協同創新格局。
實現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強化需求側響應水平,為科技發展提供原生性動力。強化需求激勵政策。各級政府可出臺全面的、多樣的、廣泛的消費刺激政策,引導消費者向相關產業或企業傾斜。優化投資結構,引導金融機構向乘數效應較大的技術創新、產業創新領域以及上述基礎研究領域或“卡脖子”產業傾斜。引導消費升級向國內的消費升級轉向,改變中高端消費外溢現狀。從供需關系的角度來說,正常情況下會形成“國內供給升級→創造新需求→國內需求升級→引領供給進一步升級”的發展模式。
以史為鑒、開創未來。人類歷史發展的經驗表明,科技自立自強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動力之源,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夠以更加高昂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內在底氣。在新的征程上,只有繼續堅持推動實現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才能夠更好的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才能夠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貢獻力量。(作者:江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查唐龍博士生,王耀德教授、博士生導師)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