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廣東省藥監局發布《廣東省化妝品檢驗檢測機構能力建設標準(2021-2025年)》等。據悉,建設標準的制定遵循以監管需求為中心、以服務監管為根本、以技術能力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的建設原則。
這反映出未來國產化妝品發展的新趨勢——強調技術能力和改革創新,同時也是對國內化妝品企業提出的新挑戰。在重重挑戰之下,國內各化妝品企業不斷加強原料開發、配方創新、功效評價等方面的投入,著手建立自己的研發體系和生產基地,也開始了在功效驗證方面的探索。
而擁有14年自主研發史的余伯年品牌,就是這條探索道路上的先行者和領航人。
自主研發 上下求索
為了從研發上建立品牌的護城河,余伯年制藥集團2011年在廣州建立技術研發部,搭建高質量的人才團隊,自建高標準實驗室,形成了一整套的完整覆蓋全產品生命周期、滲透多品類多賽道的研發體系。
眾所周知,化妝品研發門檻高,回報具有不確定性,以及大量的資金投入都成為企業們研發的“攔路虎”。一直以來品牌專注發力于營銷端,而新品的開發和生產過度依賴代工廠。但這種分工模式弊端也顯而易見,部分品牌方盲目追求爆品,產品的更新跟不上市場更迭,創新力不足成為國貨的一大短板,甚至萌生了品牌盲目追求成分堆砌和原料濃度的亂象。
無論是底蘊深厚的護膚品牌,還是新生的護膚品牌,在直面消費者的護膚品消費市場上,唯有產品才是核心競爭力。而“重營銷”為品牌帶來的紅利是有限的,建立起品牌技術壁壘、持續加強產品研發和生產品質投入,才能成為品牌的“源頭活水”。
余伯年制藥集團選擇“死磕”研發,先后與國內外高端研究機構深入合作:如與廣東藥學院、德國默氏公司、WESON公司達成戰略合作,與德國漢高公司、法國陽光國際集團皮膚科學研究中心聯合創立皮膚通透性和抗氧化劑穩定性課題組,讓余伯年制藥集團從開發和應用領域取得先進成果,從而實現研發突圍。
同時,余伯年制藥集團也專注產品、技術與臨床表現的高度一體化建設,與200余名醫生共同進行合作科研和臨床比對觀察,在眾多細分領域中也獲得了卓越的研發佳績,其中疤痕凝膠、殼聚糖聚維酮碘消毒液等優異研發成果,已充分應用于臨床,在市場上備受青睞和好評。
經深圳皮膚科醫院開展臨床實驗驗證:余伯年制藥集團旗下品牌產品治療面部行之有效,可以較好改善皮膚紅腫、瘙癢、干燥等問題,且安全性較好, 無一例過敏,可以在臨床推廣。
自建工廠 練就品質
早在2008年,余伯年制藥集團便開始對自主研發體系進行長遠布局和投入,將公司戰略置于更長的時間周期、更大的空間中,投資建立了廣州生產基地。可以說,自主研發和自建工廠是從創立伊始就植入的品牌基因。
據了解,余伯年廣州生產基地占地6800多平米,采用國際頂尖設備,其功能涵蓋了消毒護膚洗滌等多類目的研發應用,質量安全控制及化妝品安全評估等。同時工廠按照國際GMPC管理體制規范建立起產品品質體系,且全面通過ISO22716認證,實驗室、配料室、消毒間、生產車間均采用十萬級空氣凈化標準。這在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也讓余伯年制藥集團在把控產品品質上獲得主動權,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
2013年,余伯年制藥集團在湖南常德建立了生物醫藥產業生產基地,實現階段性產業與技術轉移逐步落地于常德的戰略計劃。湖南生產基地占地面積為7500平方米,擁有萬級微生物實驗室、理化室,國際先進的尖端微檢設備,并于2020年通過中國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認定。依托強大的自主生產能力,余伯年已迅速在制造工藝、生產建設、產品品質等方面建立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此外,2022年余伯年制藥集團投資近2億元,在德山醫療器械產業園建立余伯年大藥廠(湖南)生產基地,并已順利投產,力爭五年內把公司發展成為以個人醫療器械、化妝品及消毒用品為主的大健康企業,使產業與技術轉移成功落地,逐步打造成湘西北地區最具有潛力與前景的億元量級的優質企業。
大浪淘沙 匠心不改
創立于2005年的余伯年制藥集團,憑借在生物醫藥的多年深耕,已成長為醫療器械OTC渠道市場領軍企業。為了把各項研究成果共享給更廣闊的的應用場景和市場,余伯年制藥集團進軍護膚賽道,將成熟的制劑技術及嚴苛的標準應用于化妝品的研發和生產。
領先行業的實驗創新平臺和基地,為產品的開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得益于余伯年制藥集團完整的鏈式研究模式,新產品從理論研究、原料配伍、提取和制劑技術、功效驗證到自主生產,都應用了這一模式。
大浪淘沙,隨著行業重構洗牌的提速,像余伯年制藥集團這樣以科技引領的企業,將成為推動化妝品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這一變化不僅會將中國品牌推入長期被認可、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賽道,更將促進“中國制造”在全球化妝品行業競爭舞臺大放異彩!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