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23年首場行業盛會,第二屆鐵水聯運發展論壇暨“2023RCEP貿易與跨境物流研討會”,2月28日在青島市市南區香格里拉酒店隆重舉行。
為了推進以鐵水聯運為代表的多式聯運高質量發展,促進鐵水聯運發展目標的實現,積極服務RCEP,完善和提升區域內物流服務水平,鐵水聯運發展論壇應勢而生,并于2021年9月在連云港召開了首屆會議。此次召開的第二屆論壇,由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山東省交通運輸廳、山東省港口集團聯合主辦,青島市市南區人民政府為舉辦地政府支持單位,中遠海運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中鐵集裝箱運輸有限責任公司協辦,中國航務周刊、山東港口陸海國際物流集團、國際航貿物流平臺(ISEA)、中國交通運輸協會航運物流分會、界上傳媒、上海航運五十人發展研究中心承辦,順豐多式聯運有限公司支持。本屆論壇的舉辦地青島,2022年海鐵聯運箱量完成190萬標箱,連續8年位居全國沿海港口之首。截至目前,青島港擁有鐵水聯運線路70條,內陸港31個。本屆論壇的舉辦地政府支持單位青島市市南區,營商環境優勢突出,青島市50%的5A級物流企業、70%以上的航運物流企業和90%以上的船公司均集聚與此。
原鐵道部副部長、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會長胡亞東致辭
原鐵道部副部長、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會長胡亞東首先致開幕辭。
他表示,當前,我國鐵水聯運發展在標準化制定、適箱貨源開發、信息互轉交流、鐵水場站建設、班期穩定可靠等方面,還需要各方攜手,加大合作力度,補齊短板。
在此過程中,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將通過廣泛調研、專題會議等形式,就當前鐵水聯運發展過程中的難點、堵點進行梳理、總結、上報,并組織鐵水相關會員企業開展對接、交流、洽談,為鐵水聯運業務開展創造更多便利。
交通運輸部原副部長、國際海事組織大使徐祖遠
交通運輸部原副部長、國際海事組織親善大使徐祖遠在發言中表示,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推動各種交通運輸方式深度融合,進一步優化調整運輸結構,提升綜合運輸效率,降低社會物流成本,促進節能減排降碳,是當前我國現代物流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方向和根本任務。他總結了近年來我國在集裝箱鐵水聯運發展方面取得的五項成就,同時也對我國鐵水聯運的長期發展和規劃,提出了六點建議:首先,要著力提升鐵路在港口、園區的覆蓋率,優化港口、鐵路場站集疏運體系;其次,要把鐵水運輸裝備、信息標準化作為重點攻關領域,力求在短期內實現重大突破;第三,要加大適箱貨源的開發力度,以效率提升運量及規模,以服務把“頭回客”變成“回頭客”;第四,要緊跟數字化、信息化浪潮,以融合創新驅動鐵水聯運,讓科技賦能構建新動能;第五,推進統一平臺建設,實現資源有效銜接,以平臺互聯實現聯運“一盤棋”;最后,充分發揮鐵路和水運行業社團、智庫作用,解決共性問題。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副會長張驥翼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貨運部副主任董暉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貨運部副主任董暉,做了題為“推進鐵水聯運工作鐵路的行動和展望”的演講,具體介紹了國鐵集團貨運部圍繞鐵水聯運所做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績。他提到,鐵水聯運業務需要實現陸、港、航企業的協同發展,積極開拓和引領大市場、大交通雙循環的新格局,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
山東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奉利
作為本屆論壇的聯合主辦單位,山東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奉利在致辭中表示,山東港口在推進高質量發展進程中,搭建了高效便捷的出海網絡。2022年,山東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突破300萬標準箱,2023年預計將達到360萬標準箱。面向未來,山東港口將攜手鐵路、航運、海關等相關部門,加快打造資源共享、協同共建、合作共贏的陸海聯動新平臺。
中國航務周刊社長倪瑋
中國航務周刊社長倪瑋,發表了題為“面向未來 加速轉型 打造高質量鐵水聯運體系”的演講。他表示,打造更高質量的鐵水聯運發展體系,既是國家戰略所需、實體經濟所需,也是行業發展所需、企業布局所需。他進一步介紹說,作為中國貨運業核心媒體,中國航務周刊將發揮自身作用,為高質量鐵水聯運體系的打造貢獻力量。
青島市市南區區長劉存東
青島市市南區是本屆論壇的舉辦地政府支持單位,青島市市南區區長劉存東介紹了市南區的核心競爭力及產業優勢。他表示,航運物流產業是市南區的六大主導產業之一,2023年,航運物流業的營業收入將沖擊1000億元。他邀請更多企業落戶市南區,廣迎天下客,共創新輝煌。
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張欣
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張欣,從推動海鐵聯運高質量發展、持續提升樞紐港服務能級的角度,分享了上海港為加快推進鐵水聯運做出的努力。未來,上港集團將立足1+3戰略體系,著力服務世界一流航運樞紐建設,持續優化集疏運體系,提升服務能級。
山東省港口集團高管、山東港口陸海國際物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瑋
山東省港口集團高管、山東港口陸海國際物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瑋,介紹了山東港口集團在鐵水聯運組織方面的經驗和成果。他表示,山東港口將與供應鏈上下游合作伙伴一起,實現資源優勢互補、通道無縫銜接、信息共建共享,共同推動鐵水聯運體系高水平建設、高質量發展。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運經所副所長鄭平標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運經所副所長鄭平標,做了題為“推動數字化建設 助力鐵水聯運高質量發展”的演講,介紹了鐵水聯運數字化建設發展方向,并提出完善鐵水聯運數據市場化運營機制、建設鐵水聯運綜合信息數據共享平臺等建議。
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物流中心副總工程師邢虎松,介紹了我國港口鐵水聯運發展態勢和特征。他預計,“十五五”期間,全國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將迎來可持續性增長,達到2400萬標準箱。他建議重點港區應加快補齊設施短板,強化一體化銜接;政策引領和市場運作并重;加強運輸組織創新,集約開行鐵水聯運班列線路;推動構建內貿集裝箱鐵路聯運體系。
“2022年度集裝箱鐵水聯運優秀案例”發布
本屆論壇上,還舉行了“2022年度集裝箱鐵水聯運優秀案例”發布儀式,最終有29個項目入選。
在2月28日下午舉行的第二屆鐵水聯運發展論壇專題會議上,青島市市南區人民政府副區長管偉,以“企聚市南 贏在青島”為主題,介紹了市南區的營商優勢以及招商引資優惠政策。
山東港口陸海國際物流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師清杰,介紹了山東港口陸海國際物流集團在搭建綜合物流平臺、打造特色物流品牌方面的服務特色。
中國船東協會國內部常務副主任梅華建議,應增加供應鏈韌性建設,建立企業間長期合作,建立前瞻性合作方案,增加新能源設施建設。
中遠海運科技有限公司總監陸旭昇
中遠海運科技有限公司總監陸旭昇,圍繞“船視寶——航運數字化新基建”進行了演講。他認為,未來兩到三年,航運業數字化發展還會迎來高潮。
中遠海運物流供應鏈有限公司集裝箱物流事業部副總經理劉盛,分享了中遠海運物流供應鏈在鐵水聯運發展中的做法與思考。
湖北勤達通國際貨物運輸代理有限公司多式聯運部總經理程超,介紹了武漢鐵水聯運通道建設情況。
上海沃行信息技術有限公司CEO郭舜日,圍繞“從數字化到一站式協調”的話題,分享了上海沃行的數字化實踐和思考。
大連海大贏海科技有限公司數字船舶事業部負責人高祿增,介紹了贏海科技云管船、云船員、靈活用工、供應鏈平臺等業務的發展情況以及取得的成績。 “2022年度集裝箱鐵水聯運優秀案例”代表:中外運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華中、華北總代表鐘健,介紹了外運集運在RCEP區域內的部分鐵水聯運線路及業務發展情況。
“2022年度集裝箱鐵水聯運優秀案例”代表:山東港口青島港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薛寶龍,向與會嘉賓介紹了山東港口青島港鐵水聯運發展情況。
湖州陸港國際供應鏈有限公司董事長郎建忠,向與會嘉賓介紹了湖州陸港的重點業務。
此外,來自中鐵廣州局、西安局、南昌局、北京局、沈陽局、鄭州局、蘭州局、太原局、呼和浩特局等鐵路系統的嘉賓,來自中遠海運、地中海航運、達飛輪船、陽明海運、外運集運、海豐集運、合德海運等班輪公司的嘉賓,以及來自中國外運股份、中鐵國際多式聯運、深圳鐵海多式聯運、寧波港鐵路公司、漢歐、齊魯號、天津班列等鐵水聯運專業公司及運營平臺的代表,也參加了本屆論壇。經濟日報、中新社、中國日報、中國交通報、中國水運報、科技日報、大眾日報、每日經濟新聞、齊魯晚報、青島日報、青島早報、青島晚報、人民交通雜志社、山東電視臺、青島電視臺等十余家媒體,現場報道了本屆盛會。據統計,本次活動共有 上下游領域的428家單位參與,與會嘉賓650余人。本屆論壇還進行了視頻直播,超過2000人在線收看了論壇開幕式、全體大會及專題會議。
與會嘉賓合影
作為本屆論壇的同期活動,2月27日下午,召開了首屆鐵水聯運倡議單位座談會,2月28日下午還舉行了第二屆跨境班列業務發展座談會,為港航企業、貨主貨代、多式聯運、鐵路局、班列平臺企業之間,搭建溝通、互動、洽談的平臺。
首屆鐵水聯運倡議單位座談會第二屆跨境班列業務發展座談會
為了加強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交流互動,主辦方還舉行了ISEA跨口岸對接交流會,同時在會場特別設立了近50個展板及展洽位。參與各方展開了熱烈的交流,相互建立了更為緊密的關系,為達成進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礎。(榮旭)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