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日-3日,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主辦,以“科技YU見未來”為主題的2023全球物流技術大會在海口盛大舉行。作為中國物流科技與技術領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力最強的技術交流活動,大會已經連續成功舉辦了七屆,成為全球前沿物流技術的匯聚地和風向標。箱箱共用CEO廖清新作為循環包裝產業數字化和科技創新領軍企業代表受邀出席并作“物流循環包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三大新動能“主題演講,他強調循環包裝產業正處在第一和第二引擎并行驅動的新發展周期,借助于平臺思維,是完全可以實現由線性型發展轉向指數型增長的新通道,這是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和機遇,值得各方參考和關注。
他表示:
●兩種理念催生兩種引擎
一種是以人為中心的,沿著科技方向,不斷突破人類挖掘自然資源的極限能力;另一種是以地球為中心的,沿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方向,探索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前者注重效率,是第一發展引擎;后者注重責任,是第二發展引擎。
●市場期待“無界”能力
物流循環包裝企業必須具備“無界”的素質和思維,要快速組合“技術、人才、網絡和服務”等要素,快速對接眾多細分行業的用戶需求,快速觸達現場,并且還要有能力管理大量SKU并存的包裝循環與共用的復雜局面。
● 加強上位專利和四新技術
高價值專利、上位專利以及四新技術正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擁有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能力,中國循環包裝產業在全球完全有機會邁向價值鏈高端,實現產業引領。
● 用平臺思想重塑產業
用平臺思維促進“制造、用戶、精益運營和綠色金融”四種力量相互融合,推進物流循環包裝產業從線性型發展邁向指數型增長,重塑產業發展的新邏輯。
演講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嘉賓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謝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為我們搭建了這個中國物流技術和裝備領域的高質量交流和對話平臺,我們在此相互啟發,相信大家都能不虛此行。
疫情后,我們越來越明確感受到有兩種理念正在推動社會的進步:一種是以人為中心的,沿著科技方向,尤其是人工智能、半導體、生物醫藥,不斷突破人類挖掘自然資源的極限能力;另一種是以地球為中心的,沿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方向,探索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前者注重效率,是第一發展引擎,后者注重責任,是第二發展引擎,這兩者相互影響,相互適應,共同支撐起了疫情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中國物流循環包裝產業正處在第一和第二引擎并行驅動的新發展周期,其中有三大新動能值得各方關注:
一、 雙碳疊加ESG
在2019年之前雙碳與ESG并不是中國社會的普遍共識,但疫情之后,這兩者已成為所有企業制定戰略的重要依據。短短三年時間,中國企業和企業家理念發生了重大變化,尤其綠色及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力的深度、廣度以及進程都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發達國家的雙碳戰略比我們早很多年,但在ESG方面,我們和發達國家幾乎是同時啟動的。現在我們看一下美國、歐盟、日本以及中國在構建第二發展引擎的時間關系:美國在2005年提出能源法案,2021年提出企業ESG披露要求,兩者相隔16年;歐盟在1990年提出氣候戰略,2015年提出ESG要求,兩者相隔25年;日本在2008年提出環境清潔計劃,2015年提出ESG治理要求,兩者相隔7年。但中國是在2020年9月份提出雙碳戰略,并在2022年4月提出了上市企業ESG披露要求,前后僅相隔18個月,雙碳疊加ESG,物流循環包裝產業的第一個新動能由此快速形成。
2022年,中國制造業在GDP中占比為27.5%,規模達到33.5萬億元,按照平均2%去匡算制造業供應鏈過程中的一次性物流包裝總費用的話,這就有6700億元的規模,其中大概有40%屬于金屬和紙質包裝物,而鐵礦石和紙漿都高度依賴進口,每年消耗約400億美金, 從澳大利亞進口鐵礦石,從加拿大、芬蘭進口紙漿,所以,一次性包裝從原料、制造、使用以及末端處置都處于不可持續狀態:原料供應不可持續,受制于人;每年消耗大量外匯儲備;使用過程成本過高,直接拉低企業利潤空間;并且在末端處置環節還帶來每年近7000萬噸溫室氣體排放。由此,各行各業都在思考如何從一次性轉向可循環的路徑與方案。與發達國家有二三十年時間去適應和調整這一變化不一樣,中國循環包裝產業有它獨特的土壤和規律,第一:工業門類多,企業數量多。作為世界上工業體系最為健全的國家,中國擁有41個大類,207個中類,以及666個小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高達40萬戶;第二:時間窗口短。中國企業響應國家號召的行動力都超強,部分行業和企業將碳達峰計劃提前至2025年,只給自己留2年時間,也就是說2025年之后,已經宣稱碳達峰的企業,其供應鏈的碳排放要逐年遞減,這就意味著上下游要同步一致地做出變革和努力,包裝的變革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留給我們的時間特別短。所以,市場特別期待專業服務商提供更多場景、更多方案、更多SKU并行的技術研發與服務能力。在發達國家,因為切換的時間窗口期很長、產業門類以及企業數量都相對少,所以,他們可以把循環包裝資產池的品種做得比較單一,集中度也很高,但在中國市場,恰恰相反,我們必須具備“無界”的素質和思維,要快速組合“技術、人才、網絡和服務”等要素,快速對接眾多細分行業的用戶需求,快速觸達現場,并且要有能力管理大量SKU并存的包裝循環與共用的復雜局面。
目前中國物流領域可循環包裝的滲透率不到5%,等待切換的市場空間非常大,頭部用戶與頭部供應商都已經行動起來了,下一步需要我們無界對接、全面推廣,這就是由雙碳疊加ESG后形成的第一個新動能。
二、產業技術“覺醒”
中國制造業正在整體探索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徑,這里面很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實現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近幾年,國家極力促進高價值專利創新,尤其是上位專利也稱之為基礎專利,是競爭者和后來者都難以規避的專利。比如說自行車、動力系統和直升機葉片,三個技術特征構成了可飛行自行車的上位專利,這是至高概括,其它任何具備這三種技術特征的可飛行自行車的新專利都屬于該上位專利的下位專利,只要獲得上位專利權,企業就擁有了這個領域持續迭代開發的機會與權利。上位專利的機會是極其稀缺的,必須是第一個進入這個細分領域的專業團隊,才能挖掘出上位專利的機會。截至2022年底,在物流循環包裝領域,中國累計已授權發明專利總數為2404條,超過10萬美金的高價值專利數量有860件,按10%上位專利占比估算的話,大約有90件。以箱箱共用為例,全球專利儲備近1000項,其中已授權的中國發明專利104項,高價值專利43件,上位專利17項。
僅有專利儲備還是不夠的,邁向高端制造必須還要有 “四新技術”,即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來制造世界一流的產品,它是另外一種特別重要的護城河。比如說:由箱箱共用研發設計并制造的塑料可折疊散裝液體IBC,目的是代替擁有150年歷史的一次性鐵桶,因為要考慮水鐵聯運,所以箱體必須要能適配20尺標準集裝箱,長、寬、高都受到嚴格限制;還要考慮最大化利用集裝箱空間,每箱內容量必須超過1000L;這些要求組合起來,箱體的側板厚度必須低于30毫米,但這么薄的壁厚卻要在夏天車廂溫度超過60度的環境下,抵抗因為顛簸、剎車、啟動后液體晃動帶來的強大瞬間沖擊力,為此,箱箱共用突破性地將航空工業摩擦焊接工藝應用于包裝生產、制造流程,我們定制了摩擦焊接設備、自主設計開發摩擦焊接模具、改性摩擦焊接材料與配方,并攻克了焊縫毛邊的技術難題,最終,箱箱共用的折疊IBC超薄型加強側板技術成功挑戰了18毫米厚度的極限,超越了美國制造的40毫米與德國制造的28毫米。成為中國首款自主研發并通過北美鐵路協會AAR安全認證的前側板開口可折疊塑料IBC。我們舉這個案例就是為了說明:循環包裝行業完全有機會邁向高端,借用上位專利和四新技術,實現彎道超車,實現行業引領,這種觀念和思維就是推動物流循環包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二個新動能。
三、平臺思想顯現
按照傳統的做法,企業制造包裝,用戶購買包裝,在中國按照這樣思維開展業務的循環包裝企業不下一萬家,但經過過去二十年的實踐證明,這種模式只會讓企業越做越小,因為市場期待的是包裝循環的服務,而非循環包裝的產品,所以,培育第三種專業角色,介于包裝制造和包裝使用之間的“精益運營”能力就非常有必要:構建覆蓋全國的服務網絡,建立統一的SOP流程,從而讓上下游用戶體驗良好,用戶只需要為每一趟包裝服務付費,并不需要獲得包裝所有權。另外,通過物聯網技術,收集包裝實時數據,配套“業財一體”的后臺管理系統,按照行業、項目、線路,以日清日結為原則做出項目收益分析,確保優質項目具備“投入即產出”的本質,投入包裝資產就能實現收入規模以及利潤規模的增長。只有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引入長周期的“綠色金融資本”作為第四個角色,通過“投入即產出”系統能區分并識別出哪些是優質項目,哪些屬于孵化中的項目。綠色金融作為優質項目新增包裝資產池的投資者,一方面獲得穩定收益和回報,另外一方面將有助于推動循環包裝服務企業發展不受制于現有資產池規模。
我們發現,借用平臺思維推進“制造、用戶、精益運營和綠色金融”成為相互促進的四種力量至關重要,但打磨這個過程很漫長,首先需要10年以上的產業深耕基礎,包括上位專利和四新技術的護城河,然后需要5年時間打造“軟硬一體”以及“業財一體”的智慧運營系統,同步還需要3-5年時間打磨好一批穩定的頭部用戶和優質項目,最后還需要2年時間全面開展國內外綠色金融的對話與合作。To B產業的規模擴大難度就在于此,時間是不可逾越的障礙和代價,上述四個環節的突破都是有時間先后要求的,很難一下子同時到位,但是一旦形成了四個維度的組合與聯動,行業真正的價值與潛力就爆發出來了。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從事循環包裝產業需要有長周期投入的決心和毅力,更需要戰略定力和眼力。箱箱共用的使命是“為地球而創新”,我們想推動物流包裝產業變革與轉型,真正讓包裝循環像用水用電一樣方便。當循環包裝進入社會大流通4.0時代,企業必須基于平臺戰略思考,才能應對這個巨大的市場需求。如何通過技術創新、數字科技、綠色金融等要素融合實現行業指數型增長,這背后所蘊藏的新機會和新規律值得各方研究和關注。
非常感謝大家耐心的聆聽,最后祝本次全球物流技術大會圓滿成功!
(新媒體責編:wa12)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