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至27日,由交通運輸部主辦的唯一一個國際性專業展覽會——第十五屆國際交通技術與設備展覽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
本屆展會以“交通天下、創新引領”為主題,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余家企業參展,世界最大投資建設集團——中建集團旗下最具競爭力的優秀排頭兵、連續多年排名中國建筑業競爭力200強榜首的中建三局,作為中建集團唯一代表受邀參展。
會上,中建三局數字展廳引人眼球,由大國建造、大國重器、科技引領、互動體驗4大版塊組成,集中展示企業自主研發的工程指揮中心、盾構智慧管理平臺、“三局嚴選”商城、隧聯網、墨斗中臺等智慧建造成果,行業首創的“造塔機”、移動式高精度測量機器人、5G塔機、可變角度斜附式塔機、磁力緩降安全逃生裝置、混凝土智能作業機器人等基建“利器”,以及刷新3項世界紀錄的橋梁不平衡轉體施工技術,在國內八度抗震區交付全國規模最大全預制裝配式快速路的市政橋梁全預制裝配式建造技術,開創性攻克臨河城市地鐵建設難題的富水砂層地鐵施工關鍵技術等,受到參展嘉賓高度認可。
近年來,中建三局始終擔負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單位光榮使命,全方位參與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覆蓋了當前交通基礎設施的主要業態,累計實施了全國首條雙向八車道繞城高速公路環線——武漢四環線等2300余公里市政公路、城市高架,海拔4000米“世紀性戰略工程”——高原鐵路等1500余公里鐵路,自主投資建設運營的地鐵全線——成都軌道交通6號線三期等300余公里地鐵,“新世界七大奇跡”之首——北京大興機場等70余個樞紐機場,世界跨度最大鋼桁梁斜拉懸索協作體系公鐵兩用大橋——荊州李埠長江公鐵大橋等40余座特大型橋梁……共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5項、魯班(國優)獎345項、國家專利5000余項,連續4次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被業內譽為“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典型”。
155米!“造塔機”助力跨江特大橋主塔快速“長個”
進入中建三局數字展廳,映入眼簾的就是企業自主研發的“造塔機”模型和全息影像,其可實現橋塔施工“工廠流水化作業”,具有一鍵啟動、同步頂升、自動調平、實時監控、安全平穩、精準高效等優點,能抵御10級大風,封閉式的作業環境讓高空施工如履平地,改變傳統爬模施工方式,極大提升施工安全、質量與效率。
“造塔機”應用于湖北宜昌城區首座跨徑千米級特大橋——宜昌伍家崗長江大橋。2013年9月21日,由中建三局投資建設運營的宜昌伍家崗長江大橋155米高主塔封頂,標志著“造塔機”完成首秀。該橋主跨1160米,懸索橋一跨過江,155米主塔刷新宜昌江域橋梁高度,并于2021年7月30日建成通車。
“造塔機”自重約120噸,加上施工材料和設備等共重140噸,由分設在四個角的長行程液壓荷載100噸的千斤頂提供爬升動力,相當于汽車的“全時四驅”,施工時猶如高空攀巖一般,其上、下兩個支撐架系統就像人的雙腳,平均5天頂升一次,頂升高度4.5米。
“造塔機”十分智能,操作人員只需要按下啟動鍵,4個千斤頂同步頂升,關鍵受力點的智能芯片連接電腦,自動監控荷載、尺寸等參數,一旦高度誤差超5毫米,系統就會報警且自動“停工”。
此外,風向、風速、溫度、水平度、垂直度、應變度等數據實時監測連接到主控中心,系統自動存盤,相當于飛機“黑匣子”,并可借助自研APP,實時監測并控制平臺運行狀態,為安全運行保駕護航。
在距離宜昌500公里的重慶,在“造塔機”加持下,渝湘復線高速公路項目蘆溝河特大橋左7號192米高墩,在2022年7月27日,提前3個月封頂。
作為重慶目前投資最大的單個高速項目,其全長280公里,其中蘆溝河特大橋全長2188米,最高橋面到谷底垂直高度207米,標段內第一高墩柱高達192米,其192米高墩+單聯1092米連續剛構,在連續剛構組合橋型中雄踞亞洲第一。
2000余個!“工程指揮中心”給工地裝上“智慧大腦”
“隧道坍塌,3人被困,情況危急!”在中建三局工程指揮中心,1500公里外的某項目隧道模擬坍塌現場監控投射至大屏,工作人員即刻進入實戰狀態。
“做好現場警戒,嚴禁冒進救援!”根據指令,項目醫療救護組、安全保衛組、事故調查組等迅速行動,緊急協調應急、消防、醫療等單位火速趕赴現場。最終,被困人員成功獲救,應急演練圓滿結束。
這只是中建三局工程指揮中心應用場景之一。展廳內,這個由企業自主研發的智慧運維平臺,吸引眾多嘉賓駐足參觀。作為“三局智造體系”大腦,其由數據中心、運營管理中心、指揮和應急響應中心組成,通過全景監控、會商系統、單兵巡檢、遠程協同等功能,穿透工程建造全過程管理,可對海內外2000余個項目實時監測、遠程指揮。
工程指揮中心是“智慧大腦”,位于2000余個項目的智慧工地管理系統則是“千里眼”“順風耳”,通過中建三局自主研發的墨斗IOT物聯網平臺,接入十萬個攝像頭及智能化勞務管理、消防煙感報警、揚塵噪音監控、智能水電監測、5G智能安全帽等數十種智能設備,如同嵌入項目肌體的“神經末梢”,實現一鍵式管理。
智慧工地的另一明星作品是盾構管理平臺,可實時顯示地鐵施工全線信息,包括盾構掘進狀態、線路、技術參數,盾構機實時位置、將要穿越的風險源位置等,能實時掌控項目安全、質量、物資、機械、進度、人員、IOT智能硬件現場作業情況,保證施工安全、平穩、有序。
隧聯網在現場也備受關注,其是基于BIM+GIS技術構建一個項目實施級的管理工具,用于安全、技術、質量、進度等管理活動,提供分析和決策,可實體定制360度的全視角三維場景,具有多級聯動、計算分析、實時預警、通用性強、N次開源等特點。
智能化推廣應用的另一項“代表作”是智慧梁場,其借鑒工廠化流水生產線的模式,采用鋼筋自動化加工和綁扎設備、液壓模板、混凝土自動運輸和布料、智能蒸養窯、智能張拉壓漿設備等來提升箱梁生產品質,極大提高生產線效率。
2毫米!“測量機器人”等基建“利器”革新建造方式
在現場,中建三局自主研發的可廣泛應用于隧道、橋梁、地鐵等領域的移動式高精度測量機器人精彩亮相。
該機器人采用北斗技術,裝載多感融合的定位與導航控制系統,具備自動行駛、調平、設站、測量、放樣等功能,綜合測量精度在2毫米內,綜合測量速度8秒可以測試一個點位,能實現24小時不間斷測量,并在高溫、極寒、低氧環境可正常作業。
值得一提的是,該企業自主研發的5G塔機,擁有“千里眼”,坐在辦公室就能輕松操控百米高空吊機,變革傳統塔機生產作業方式。
其利用5G通訊技術與智能化信息采集分析技術,使塔機操作人員和控制系統能全方位地感知現場塔機的工況。采用塔吊720度安全監管系統,借助智能數據分析系統和高清可視化影像傳輸設備,達到吊鉤可視化,對塔機狀態實時監控,使塔吊運行更安全。
現場展示超大直徑泥水氣平衡盾構機模型,開挖直徑15.1米,應用于世界規模最大的城市湖底隧道——武漢兩湖隧道。同時,企業自主研發的連續掘進盾構同樣備受關注,其可實現連續及常規掘進一鍵切換,有效避免傳統盾構掘進與管片拼裝間歇交錯引發的施工不連續、盾構姿態不易控制、盾構尺寸較長、不能實現小曲線轉彎等問題,實現了盾構掘進與管片拼裝同步施工,可廣泛應用地鐵隧道、污水管線、線纜隧洞、石油天然氣管道等,施工效率可提升35%以上。
展示現場,還有一對“孿生兄弟”機器人——混凝土智能作業機器人引來多位參觀者駐足。這對“孿生兄弟”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軌道道床的混凝土施工。哥哥“振搗”,主要負責混凝土振搗,弟弟“整平”,則主要負責混凝土振搗后的整平。
該“兄弟倆”改變無砟軌道道床混凝土施工時傳統人工作業方式,可在無砟軌道道床混凝土澆筑時自動振搗和整平作業,當遇到障礙物時,還可以自動觸發緊急制動功能,可降低工人勞動強度、提高施工效率和質量。
此外,現場還展示企業自主打造的可變角度斜附式塔機、磁力緩降安全逃生裝置等一系列基建“利器”,為革新建造方式注入了“中建動力”!
3項世界紀錄!橋梁不平衡轉體施工技術等勇當原創技術策源地
展廳內展示的橋梁不平衡轉體施工技術等行業領先的先進技術,也引發嘉賓的極大興趣。
該技術應用在武漢常青路高架,轉體橋為雙幅鋼箱梁,轉體段全長135.2米,橋面寬51米,離地16米,轉體重量達8800噸。其中,短臂端長43.8米,長臂端長91.4米,長度相差一倍多,重量相差3600噸,具有極不對稱、極不平衡特點,跨越京廣、滬蓉、漢丹等9條鐵路線,于2018年1月31日實現橋梁合龍,創造了轉體最不平衡、轉體橋面最寬、跨越特等站鐵路股道數量最多3項世界紀錄。
市政橋梁全預制裝配式建造技術,如同“搭積木”建設城市高架橋,應用于呼和浩特南北快速路,實現基礎-墩-上部結構的并行施工,將現場的墩-上部結構工作轉到預制工廠,對預制構件進行現場拼裝施工,打造了全國單體最大、線路最長的全預制裝配式高架快速路,系首次在國內八度抗震區的大規模應用。
富水砂層盾構施工關鍵技術針對富水砂層盾構施工中的頻換刀具、沉降控制難、出渣口易噴涌、接收難等技術難題,開發研制了富水砂層-泥質巖地層盾構機刀盤、結泥餅自動沖洗、實時同步注漿、盾構進出洞、透水砂層三軸攪拌、盾構機脫困復推等控制盾構隧道開挖變形的成套技術,可為內陸臨河大中型城市的地鐵建設和運維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論和技術支撐。
以高原項目為依托的“長大隧道機械法施工技術”,圍繞“挖裝運作業線、初期支護作業線、二次村砌作業線和風水電保障作業線”四條作業線進行機械設備配置,不斷改進以“三臂鑿巖臺車+拱架拼裝臺車+錨注一體機”為核心機械設備的操作模式,大幅縮短工期,確保安全可控。
智能壓實控制技術則通過車載壓實度傳感器實時采集整個工作面的壓實信息,并結合高精度定位技術和信息網絡技術,實時監測壓路機的運行參數、碾壓軌跡,將壓實信息和碾壓參數同步存儲上傳至后臺,實現車載端、PC端、移動端的數據實時監控,總體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這只是中建三局勇當建筑業原創技術“策源地”的部分代表。“十三五”期間,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年增長率均超30%,實現引領行業轉型升級和開拓企業發展藍海的互促循環。據統計,該局累計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5項、國家專利5000余項,連續4次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被業內譽為“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典型”。
“零海拔屋”?烁咴磻
展墻上展示的“零海拔屋”令觀眾大感好奇。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其高海拔環境惡劣,具有低溫、低壓、低氧、強紫外線輻射等特點,導致該地區人口密度不足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的7%,嚴重制約了該地區開發建設。
中建三局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創新提出“建筑增壓補氧”理念,自主研制了“高海拔宜居增壓建筑”(“零海拔屋”),可在30分鐘內將海拔4000米的人居環境指標調節至“零海拔”水平,有效解決了高原反應問題,打造了“類平原”式宜居環境。
“零海拔屋”采用模塊化、標準化設計,可“搭積木”建造,實現模塊任意組合、自由拓展,實現不同場景的空間需求;集成了增壓補氧系統、氣流組織系統、安全冗余系統、能源管理系統等智能化系統,艙體每平方米承壓能力達5噸以上,建筑群每小時漏氣率僅2.7%,遠低于高壓氧艙規范值?勺灾骺刂圃鰤貉a氧和氣流組織。并通過光伏發電和余熱回收等技術,實現“零能耗”運行。整體來說,其具有功能齊全、建造方便、氣密性好、智能環保的特點,能廣泛應用干高海拔地區軍用、旅居、工程建設、醫療科考等領域。(文/ 潘思名 邱利)
(新媒體責編:caizhuo)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