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一項政策“紅包”讓北京全市300多萬專業技術人員拍手叫好——全面推行職稱評審代表作制度,支持人才自選代表性成果代替論文。比如,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可選擇理論文章、決策咨詢研究報告;教育教學、衛生技術人才可選擇精品課程、教學課例、疑難病案。一句話,“干什么、評什么”,讓干得好的人能評得上。
但凡評過職稱的人,都會理解打破“一刀切”的暢快。論文是科研結果的呈現,當初將其列為職稱評定的考核要素之一,也是為了更直接地評判人才的研究總結能力。這本無可非議,真正令人困擾的,是一度存在的“唯論文”傾向:醫生不看做多少手術、教師不問教多少學生,只看發多少論文。然而,各個行業領域的情況千差萬別,對人才的訴求期望不盡相同,難以提煉出通用的評判公式。用論文數量簡單化“一刀切”,顯然既不科學也有失公平。更重要的是,“唯論文”傳遞著一種導向,即“能干”不如“會寫”,結果攪得人心浮動。醫療圈有人編了這樣的順口溜:教授不拿手術刀,學術會議到處跑,著名醫生不坐診,講課費用收腰包。劍指這些“槽點”,北京此番改革因而廣受好評。
近些年,北京始終是職稱評審制度改革的先行者。下放評價自主權,不再必考外語和計算機,不唯論文……其中思路愈發清晰:堅持“能力本位”,注重行業特性,讓金子盡早發光。所謂職稱評審,說白了就是一個篩子,目的在于用尺寸適宜的“網眼”把高級人才選出來。讓職稱更加“稱職”,關鍵是要“因地制宜”“因業制宜”。這個意義上,破除“一刀切”僅是第一步,標準還需進一步細化,體系還需持續完善。比如,怎樣真正做到“內行人評內行人”?一些無關痛癢的考試能否取消?年齡資歷等約束是否該存在?總而言之,少些“鄭人買履”,多些“量體裁衣”,改革才能越改越到位。
“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這句經典臺詞可謂一語中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各個國家正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而技術融合的典型特征,賦予了人才的戰略性意義。北京作為我們國家創新創造的高地、人才匯聚的中心,理所應當“栽好梧桐樹”,極盡可能地敲掉羈絆人才的壁壘。清華大學歷史上曾有這樣的故事:國學院成立之初,梁啟超力薦陳寅恪。當時的陳寅恪沒有亮眼的文憑與著作,但梁啟超直言,自己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今天,程序與標準是選拔人才的必需,但歷史中這份對人才的寬容與信任值得借鑒。如何用更科學的制度設計兼顧公平性與靈活性,是擺在相關部門面前的課題。
猶記新中國成立之初,有人形容火箭專家錢學森是“一個人頂五個師”。歷史已經證明人才紅利之巨大。期盼相關部門以職稱改革為始,多措并舉、綿綿用力,讓人才活力競相迸發,讓智慧的源泉充分涌動。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