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校錄取通知書已經開始陸續發放,與此同時,一些打著資助困難學生旗號的虛假信息、電信詐騙等也開始出現。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提醒,廣大新生和家長應提高警惕,謹防受騙,并將聯合相關部門大力打擊助學電信詐騙。
每年高考錄取和高校入學期間,都是針對學生各類電信詐騙的高發期。事實上,騙子的招數也并不新鮮。比如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冒充教育部門、基金會等工作人員,以向學生發放獎學金、助學金、教育退費為名,引誘學生和家長上當受騙。但現實情況是,仍有一些考生、家長上當受騙。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在此時發布電信詐騙預警,相當及時。應當看到,對獎學金、助學金等信息比較敏感的學生,往往是來自經濟條件不太好的家庭乃至貧困家庭,電信詐騙造成的危害更大。只有各方面都對此事更加重視,才能讓這些并不高明的騙術再無用武之地,保護學生和家長免受財產損失。
一方面,仍要加大對正規資助信息的宣傳力度,力求不留死角。與其他類型的電信詐騙一樣,最好的打擊方式就是“治未騙”,做好預防工作事半功倍。目前,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發布預警,強調學生有相關方面的問題一定要問老師、問學校、問當地的教育部門,也可以通過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設立的“中國學生資助”微信公眾號或者熱線電話進行咨詢。與此同時,教育部也公布了高校學生資助熱線電話,受理學生的咨詢和求助。除了這些努力之外,尤其還要關注偏遠農村地區的信息覆蓋問題。以往實例證明,在信息傳播不太發達的農村地區或城鄉結合部,往往是電信詐騙的高發地區。眼下,一些地方通過考生登記的手機號群發防詐騙短信,還有一些高校將資助相關信息直接附在錄取通知書中一并寄出,無疑大大減少了考生受騙上當的幾率。
另一方面,還要堵住個人信息泄露的源頭,加強隱私保護。實際上,由于近年來宣傳力度的加大,對于一般類型的電信詐騙公眾已有了“免疫力”,但當騙子準確掌握公眾個人信息乃至最近行為動向之后,識別騙術就會變得異常困難。舉例而言,假設學生剛剛申請了助學貸款不久,就收到了騙子偽裝成放款銀行的電話,恐怕警惕性再強也很難保證不上當。歸根結底,個人信息泄露越多,便為騙子“訂制”其騙術提供了越充足的條件。因此,相關部門要加大對考生信息泄露的打擊力度。在快遞錄取通知書等環節中,也要注重保護隱私。此前,一些地方考生發現收到的錄取通知書信封外標明了錄取院校和院系詳細信息,需要引起高度關注。及時調整做法,盡快補上這一漏洞,采取“隱私快遞面單”等新手段來保護考生信息,需要加快行動。
多渠道資助有困難的學生、不讓一個學生因為貧困而失學,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決不能給不法分子留下鉆空子實施電信詐騙的機會。加強宣傳教育、保護個人信息仍需不斷努力,打到助學電信詐騙再也不敢露頭。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