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市場打假是一項系統工程,無論怎么說,電商平臺主動履行打假主體責任,始終是確保電商市場假貨不泛濫的第一環
8月2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下發《關于加大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力度》的通知,要求落實經營主體責任,實施全鏈條打擊;緊接著,國家知識產權局向各地下發通知,自本月起開展為期4個月的電子商務領域專項整治……電商市場一片紅火的背后,為何假貨現象屢禁不止?平臺要治哪些假,誰來做打假主力?制假售假如何根治?這些問題都亟待回答(8月16日《人民日報》)。
近年來,我國電子商務方興未艾,假貨問題也一直如影隨形,以致電商平臺成了假貨聚集的重災區。電商平臺售假,不僅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秩序、侵犯了消費者合法權益,而且擠壓了合法經營企業的生存空間。在電商市場假貨泛濫成災、已危害電商產業健康發展的現實語境下,監管部門要求電商平臺切實履行打假主體責任,自是題中應有之義。
電商平臺不是假貨的直接提供者,但這并不意味著電商平臺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新消法規定,提供商品銷售及服務的經營者,有義務保障消費者對商品信息真實性的知情權。作為網購平臺的提供者,電商平臺顯然對售假行為需要承擔連帶責任。可見,電商平臺履行打假主體責任,既是遵守誠信經營基本商業倫理的表現,也是為消費者知情權提供保障。
雖然電商平臺履行打假主體責任是板上釘釘的法定義務,但現實中,不少電商平臺以自己只是平臺提供者來做擋箭牌,將責任推給售假的第三方。其中的關鍵問題在于法律約束不力,違法成本過低。我國法律目前沒有規定電商平臺對平臺內上架商品的真實性、合法性負有審查義務,要讓電商對在自己平臺內的售假行為承擔連帶責任,須以其應承擔的商品信息真實性審查義務為前提。囿于法律的不完善,不論是消費者還是監管部門,欲對電商平臺追究售假中連帶責任都無從下手。監管部門只能對電商平臺施以約談、整改等一些不痛不癢的懲戒,以致電商平臺的違法成本過低。如此不僅讓電商平臺不主動履行打假主體責任,而且還可能因利益的誘惑讓其有意放縱不法商家在自己地盤上公開售假,從而加劇電商市場售假惡性循環的蔓延。
故此,要讓電商平臺切實履行打假主體責任,必須壓實法律責任。鑒于目前法律對電商平臺連帶責任追究的規定不明而不能倒逼電商平臺主動履行打假主體責任的現狀,正在送審的電子商務法(草案)新增了“打假”條款,電子商務平臺明知平臺內經營者銷售的商品有侵犯消費者權益行為未采取必要措施的,應依法與該平臺內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如果這一規定能獲得通過,那么電商平臺承擔售假連帶責任則就成了剛性法律義務,必將倒逼電商平臺在打假中主動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和行業責任。
當然,電商市場打假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完全依靠電商平臺主體責任的履行,消費者依法維權和監管部門的常態化監管不可或缺。但無論怎么說,電商平臺主動履行打假主體責任,始終是確保電商市場假貨不泛濫的第一環。畢竟,只有真正讓電商平臺履行打假主體責任,才能為電商市場的正本清源奠定堅實基礎,電商市場的打假才能走得更遠。
(新媒體責編:wb001)
聲明:
1、凡本網注明“人民交通雜志”/人民交通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17801261553 商務合作:010-67683008轉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北京京師(蘭州)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6597號